上古汉语前置音的语音性质
本文关键词:上古汉语前置音的语音性质
【摘要】:上古汉语的语素音位学研究中,学者们一般认为,词根前的前置音的语音性质为辅音。有学者为前置音构拟了次要音节,这一构拟改变了一个汉字代表一个音节的一般看法,是上古音研究的一大变化。本文从次要音节的性质、来源、方言中分音词与次要音节的关系等几个方面讨论了"次要音节说"根据,讨论结果表明,次要音节的证据尚不充分,上古汉语前置音的语音性质仍应确定为辅音。
【作者单位】: 岭南大学中国语文教学与测试中心;
【关键词】: 次要音节 前置音 语音性质
【分类号】:H111
【正文快照】: 上古汉语的语素音位学(morphophonemics)研究中,区分语音序列中的词根和词缀是很重要的。词根前的语音成分称其为前缀(prefix)是就该成分的构词、构形作用而言的。上古音学者为这一位置安置了多种语音成分,然而有些却无法指出其确切的意义。由于这样的原因,用前缀统称这些语音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马真;先秦复音词初探(续完)[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1期
2 梁玉璋;福州方言的“切脚词”[J];方言;1982年01期
3 陈洁雯;上古音复声母:粤方言一个半音节的字所提供的佐证(英文)[J];方言;1984年04期
4 戴庆厦;;藏缅语族某些语言弱化音节探源[J];民族语文;1984年02期
5 曾晓渝;;汉语水语复音形容词的历史比较研究[J];中国语文;1997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川民;汉语复音词成因刍议[J];川北教育学院院刊;1989年01期
2 薛蓓;;并列连词“及与”的语法化[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马重奇;闽南漳州方言中的反切语[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4 冯爱珍;;福州方言的入声[J];方言;1993年02期
5 祝敏青;福州方言熟语的修辞特点[J];方言;2005年02期
6 胡运飚;汉语词汇复音化原因的哲学探索──兼谈语音简化说和吸收外语词汇说的失误及语音简化的原因[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7 龙耀宏;;侗语方言复音词的历史来源探析[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8 江荻;;《尔雅》词汇形式证明汉语曾是多音节词语言[J];古汉语研究;2014年03期
9 杨爱姣,张蕾;近代汉语三音词的结构方式[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10 王昌茂,勾俊涛;古汉语构形重叠词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丽丽;;连词“以及”的语法化[A];2012西南地区语言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慧丽;汉语方言变韵的语音格局[D];北京大学;2011年
2 陈全静;汉语并列式双音时间副词的词汇化及相关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3 步连增;语言类型学视野下的汉语量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张烨;支谶译经“构词法”及“造词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5 张巍;中古汉语同素逆序词演变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6 杨怀源;西周金文词汇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7 吴先文;东汉单字为训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8 杜晓莉;《摩诃僧yG律》双音复合结构语义复合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9 刘晓然;双音短语的词汇化[D];四川大学;2007年
10 钟智翔;论缅语语音的历史分期与历史发展[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静;山西大同方言的实词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刘建;《水经注》复音形容词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3 孟凤芹;秦简几个语法问题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罗欢;“A_1+A_2”组合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5 雷宇;《论衡》偏正式复音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吴银红;从“三美”角度看《古诗十九首》中叠字的英译[D];中南大学;2010年
7 吕伟;战国至秦代词汇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刘琼;《盛明杂剧》复音词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9 余延琳;绩溪、太原、福州方言元音实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琼琼;《战国策》形容词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马真;先秦复音词初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5期
2 李海霞;先秦的ABB式形容词组[J];古汉语研究;1991年04期
3 肖家成;;景颇语的弱化音节[J];民族语文;1979年04期
4 白平;;双声联绵词成因浅探[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鸿音;番汉对音和上古汉语[J];民族语文;2003年02期
2 罗琦;《诗经》中的“木”字和“琼”字——兼说上古汉语中的大名冠小名语序[J];贵州文史丛刊;2003年02期
3 时良兵;也谈上古汉语的“夺+之+名”结构[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7期
4 孙玉文;从“闻”“见”的音变构词看上古汉语有被动构词[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5 徐世梁;;从音变过程看上古汉语与藏语的元音对应[J];南开语言学刊;2007年01期
6 秦敏;;上古汉语变声构词研究述评[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7 陈仕益;;上古汉语兼语前置句二题[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8 毛志刚;;上古汉语复音因果关联词语[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9 李方桂;叶蜚声;;上古汉语的音系[J];语言学动态;1979年05期
10 С.Е.Яхонтов;叶蜚声;陈重业;杨剑桥;;上古汉语中的复辅音[J];国外语言学;198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逄方慧;;试论上古汉语“于”、“於”的发展及其用法——以出土文献为材料[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1年第2期[C];2011年
2 罗智光;;试论古无次清音[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3 常治国;;在《中国楹联学概论》研讨会上的发言[A];《中国楹联学概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高迎泽;上古汉语及物动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1年
2 杨作玲;上古汉语非宾格动词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丹;上古汉语“道路”类词语研究[D];广州大学;2013年
2 胡明珠;上古汉语方位词所涵尊卑观念解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毛志刚;上古汉语因果连词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4 孙冬妮;上古汉语助动词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5 张丽;上古汉语颜色词概述[D];四川大学;2007年
6 霍文杰;上古汉语“在”词性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7 王芳;《陈书》连词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8 罗涛;上古汉语名源动词研究[D];北京大学;2013年
9 达正岳;上古汉语数量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10 范妍南;中古小说中的判断句[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10116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011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