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与重构——评《阐释学译学研究:反思与建构》
本文关键词:超越与重构——评《阐释学译学研究:反思与建构》
更多相关文章: 阐释学 学理论 研究意义 哲学阐释 翻译学 视域融合 理论哲学 效果历史 理论建构 施莱尔马赫
【摘要】:正作为一门研究意义的理论哲学,阐释学译学的反思与建构是伴随阐释学理论的更新而不断生发出新意义的过程。讨论阐释学译学的超越性及其理论建构必然离不开对19世纪以来阐释学发展的理论谱系的梳理。从19世纪上半叶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提出并发展阐释学以来,翻译界对于阐释学理论的引介就从未停止过。阐释学中(尤其是哲学阐释学)的前理解、效果历史、视域融合等概念从最初的浪漫主义阐释学到哲学阐释学阶段,对于翻译学的发展都起到过至关重要的作用。事实上,阐释学与翻译学的钩连最基本之处在于如何理解除了表面意义之外的文化和思维的差异,较为恰当地理解本来语言的原意,准确地翻译出来并很好地表达出来。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异常。至20世纪下半叶,斯坦纳创造性地提出"理解即
【作者单位】: 大连外国语大学公共外语教研部;
【关键词】: 阐释学 学理论 研究意义 哲学阐释 翻译学 视域融合 理论哲学 效果历史 理论建构 施莱尔马赫
【分类号】:H059
【正文快照】: 作为一门研究意义的理论哲学,阐释学译学的反思与建构是伴随阐释学理论的更新而不断生发出新意义的过程。讨论阐释学译学的超越性及其理论建构必然离不开对19世纪以来阐释学发展的理论谱系的梳理。从19世纪上半叶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提出并发展阐释学以来,翻译界对于阐释学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柴jZ;袁洪庚;;隐身于译者主体性后的“视域融合”[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2 张海峰;;阐释学、斯坦纳翻译理论与寒山诗英译[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12期
3 刘洋;;从阐释学视角探讨译者主体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4 赵娟丽;;阐释学翻译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5 廖文丽;谭云飞;;论阐释学理论和现象学意向性原则对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启示[J];外国语文;2011年03期
6 张蕾蕾;;对翻译规约性的认识与思考[J];内江科技;2008年09期
7 仝婷婷;;从阐释学视角探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S1期
8 裘姬新;;论翻译中文本理解与阐释的多元化[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9 谭云飞;;阐释学视角中的文学翻译[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8年03期
10 刘国兵;;从阐释学视角探讨影视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J];译林;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倩倩;;哲学解释学观下的阐释学翻译理论——论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与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的关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张丽芳;;论译者的主体性-从阐释学角度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李芦笛;;从斯坦纳的阐释学角度看译者在翻译中的角色[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赵巍;;翻译学术语规范化的实践及效果反思[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廖七一;;翻译研究学科发展概况(2006)[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武光军;;语料库翻译学的范式理据与范式体系[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7 王伟;;也谈方言岛问题[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8 侯林平;;我国近十年来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回顾与反思[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贾正传;;融合与超越:走向翻译辩证系统观[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萧立明;;认知语言学与翻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秋霞;翻译学:科学与艺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N];光明日报;2002年
2 缪迅;我国大陆首批翻译学博士“出炉”[N];文学报;2008年
3 王宁;翻译中的文化和文化研究中的翻译学转向[N];中华读书报;2003年
4 本报记者 苏华 陈小玉;推进彝语文翻译事业新跨越[N];凉山日报(汉);2008年
5 李景端;翻译的第二基本功[N];中华读书报;2007年
6 郑述谱;专业术语与专业名称[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7 张柏然;发展中国的译学研究[N];光明日报;2001年
8 刘青;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与我国科技名词规范化事业[N];光明日报;2006年
9 北京大学 陈汝东;话语学研究现状与趋势[N];社会科学报;2008年
10 王雅静 周文静;以高水平的翻译推进中西哲学交流[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琳;隐喻与文学批评理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贺显斌;论权力关系对翻译的操控[D];厦门大学;2004年
3 刘向军;信任、缺省与偶在[D];复旦大学;2008年
4 赵巍;译学辞典的原型及评价系统[D];山东大学;2006年
5 崔泳准;《三国志》今译与古汉语专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孔祥立;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彭利元;论语境化的翻译[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陈历明;翻译:作为复调的对话[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10 胡显耀;当代汉语翻译小说规范的语料库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维;阐释学视野下的文学翻译[D];广西大学;2008年
2 易嘉静;从阐释学角度看“信达雅”翻译标准[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白瑞;从阐释学角度论译者的主体性[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4 邵华;阐释学关照下译者主体性的适度扩展[D];西北大学;2008年
5 常文彩;从阐释学角度论理解及其对翻译的启示[D];厦门大学;2008年
6 邓云丽;译者主体性之文化误读[D];厦门大学;2009年
7 胡淑华;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D];上海海事大学;2007年
8 蒋中林;阐释学角度的翻译客观性和译者主体性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9 王琳;从阐释学视角论梁实秋的翻译风格[D];西南大学;2009年
10 熊英;从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的角度论译者的主体性[D];重庆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812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081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