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英汉儿童会话衔接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3 16:36

  本文关键词:英汉儿童会话衔接对比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说汉语儿童 说英语儿童 衔接手段 衔接理论


【摘要】:话题保持能力的发展,是儿童社会化语言发展的一种体现,儿童会话中,衔接是保持话题的一个重要方式。衔接手段的更换显露出了儿童对语言理解的真实水平。因此,研究早期儿童的会话情况,了解影响儿童语言发展的各种因素,把握并控制好它们,才能更好地促进儿童语言习得。本课题以韩礼德和哈桑提出的衔接理论为基础,从语篇角度来对英汉儿童会话中的显性衔接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本课题运用实验研究法、数理统计法、个案跟踪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对长期跟踪调查的两名说汉语儿童MHR(02;00;10-04;11;25)和ZHZ(02;00;15-04;11;26)语料中各选取24个对称观察点,对儿童早期会话衔接手段的总体调整情况,对各类现象的始现时间、频率和规律进行研究。对来自Brown语料库的ADA(02;03;04-04;10;00)和SAR(02;03;05-04;10;06)两名说英语儿童的语料各选取24个观察点进行同上分析;同时对说汉语儿童和说英语儿童的会话衔接手段调整情况进行跨语言对比研究,探讨了两种说不同母语儿童产生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并进一步深入分析其在不同会话模式下的发展。研究结果表明:(1)在语法衔接手段方面,汉语儿童在动词替代和转折关系中总体使用数量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其在各阶段呈缓慢增长的趋势,而说英语儿童在这两方面则上下波动不大保持平稳;(2)在词汇衔接方面,两种语言组的儿童在重复这一衔接手段上的发展趋势均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每阶段中重复的使用次数逐渐减少;(3)在疑问-回答的模式中,汉语儿童对连接手段的使用频率随着时间的增长而下降,而说英语儿童的在缓慢上升;(4)在疑问-回答模式下,两个语言组的儿童对重复和泛指词这两种手段的使用频率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儿童会话衔接手段的更替调整过程与儿童的语言中枢、智力、思维、语言输入差异和文化环境有关。
【关键词】:说汉语儿童 说英语儿童 衔接手段 衔接理论
【学位授予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136;H31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4
  • Abbreviations14-15
  • Introduction15-19
  • Chapter 1 Literature Review19-35
  • 1.1 An Overview of Studies on Children’s Conversations19-28
  • 1.2 An Overview of Studies on Cohesion28-35
  • 1.2.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Cohesion Theory28-29
  • 1.2.2 Studies on Cohesive Devices and Application of Cohesion Theory29-35
  • Chapter 2 Development of English and Mandarin-speakingChildren’s Conversation Cohesion35-73
  • 2.1 Subjects and Methodology of Research35-36
  • 2.2 Data Collection36-37
  • 2.3 Development of Grammatical Cohesion in English-speaking andMandarin-speaking Children’s Conversations37-62
  • 2.3.1 Mandarin-speaking Children’s Development of GrammaticalCohesion37-51
  • 2.3.2 English-speaking Children’s Development of GrammaticalCohesion51-59
  • 2.3.3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nglish and Mandarin-speaking Children’sGrammatical Cohesion Rules59-62
  • 2.4 Development of Lexical Cohesion62-70
  • 2.4.1 Mandarin-speaking Children’s Development of Lexical Cohesion62-65
  • 2.4.2 English-speaking Children’s Development of Lexical Cohesion65-68
  • 2.4.3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Conversational Cohesive Devices Usedby English-speaking and Mandarin-speaking Children68-70
  • 2.5 Summary70-73
  • Chapter 3 Analysis for Use of Cohesive Devices in DifferentConversational Modes73-111
  • 3.1 Categories of Conversational Modes73-76
  • 3.1.1 Question-Answer Mode (Q-A)73-74
  • 3.1.2 Declaration-Response Mode (D-R)74-76
  • 3.2 Use of Cohesive Devices in Q-A76-88
  • 3.2.1 Characteristics of Mandarin-speaking Children’s Use of CohesiveDevices76-81
  • 3.2.2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speaking Children’s Use of CohesiveDevices81-86
  • 3.2.3 An Analysis of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English andMandarin-speaking Children’s Use of Cohesive Devices in Q-A86-88
  • 3.3 Use of Cohesive Devices in D-R88-100
  • 3.3.1 Mandarin-speaking Children’s Use of Cohesive Devices in D-R88-94
  • 3.3.2 English-speaking Children’s Use of Cohesive Devices in D-R94-98
  • 3.3.3 A Comparison of English and Mandarin-speaking Children’s Use ofCohesive Devices in D-R98-100
  • 3.4 Factors Influencing Children’s Development in Conversational Cohesion100-107
  • 3.4.1 Internal Factors100-103
  • 3.4.2 External Factors103-107
  • 3.5 Summary107-111
  • Conclusion111-114
  • Bibliography114-118
  • Acknowledgements118-119
  • Appendix A(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目录)119-120
  • Appendix B Tables for Selected Sessions120-122
  • Appendix C Tables for Subjects’ Tokens of Conversational Cohesive Devices in Different Conversational Modes122-126
  • Appendix D Examples of Conversational Cohesive Devices from MHR, ZHZ, ADA and SAR126-135
  • Appendix E Samples of Transcription135-139
  • Appendix F (中文长摘要)139-14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晋军;语篇主题转换中的衔接手段[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09期

2 陈淑萍;英汉衔接手段的比较与翻译[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 从范黎;;从连贯和衔接手段看不同文体[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4 郑瑶菲;;英汉翻译中衔接手段的调整[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11期

5 黄文红;;语篇理解中衔接手段的应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8年11期

6 胡东平;杨思慧;余喜林;;从汉英衔接手段角度论“发挥译语优势”[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素质教育研究);2008年06期

7 刘自中;周玲;;英汉演说语篇中的衔接手段对比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潘敏;范祥涛;;从《匆匆》英译看英汉衔接手段差异及处理方式[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0期

9 董娜;;英汉衔接手段差异性及在考研翻译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09年29期

10 唐平;孙]\0;;中国大学生理解英语衔接手段的实证研究[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于强福;;政论文体双向平行语篇指称衔接手段对比研究及其翻译[A];第十四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闵晨希;[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5年

2 刘芳;初中生英语写作中衔接手段的使用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4年

3 田静;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对衔接手段的应用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4 董斯佳;学术论文英文摘要写作中衔接手段使用的分析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5 郭浩玮;汉英交传中衔接手段的使用错误[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6 李芮;母语及非母语大学生英语公共演讲稿中衔接手段运用对比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7 林富;海明威短篇小说的语篇衔接手段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5年

8 阚超;英汉交传衔接手段的应用[D];黑龙江大学;2015年

9 吕鸿霞;英文演讲口译中衔接手段的处理[D];江苏师范大学;2014年

10 王超;信息技术文本英译汉项目中衔接手段的翻译[D];江苏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0843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0843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6f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