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量词的非范畴化特征及其动因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3 21:25

  本文关键词:量词的非范畴化特征及其动因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量词 非范畴化 动因机制


【摘要】:量词以其形象性、生动性著称于世,是英语、俄语等外国语不能比拟的。量词概念的二元性(符号概念和类概念)使概念具有指称意义和陈述意义,构成了量词非范畴化的前提条件。量范畴的不同表现形式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内在统一性,这是量词能够非范畴化的认知基础,使这一过程得以实现的,则是转喻和隐喻的认知机制。通过转喻和隐喻,量词实现了非范畴化,从而获得量词数量属性以外的范畴意义。量词的非范畴化促进了语言的多元化,使得语言不再是单一、枯燥和乏味的范畴,获得了语言的审美特性。
【作者单位】: 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量词 非范畴化 动因机制
【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外语科研联合项目(2010WLH02)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语言的非范畴化是语言范畴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构成一个完整的动态过程,非范畴化理论补充与改进了范畴化理论。量词的非范畴化结果必然带来范畴转移,而以词汇化或语法化为手段在“量词”词汇层面所遗留的痕迹成了这种“转移”最有力的佐证。或者说,“量词”范畴成员在非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云香;;量词“颗”“粒”语义差别研究[J];编辑之友;2010年12期

2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3 张谊生;从量词到助词——量词“个”语法化过程的个案分析[J];当代语言学;2003年03期

4 李宇明;说“VP看”[J];汉语学习;1985年06期

5 陈勇;;数词非范畴化现象考察[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6 赖先刚;;量词是体词吗?——量词的数量语义特征与语法功能[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宗守云;;量词范畴化的途径和动因[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王绍新;;汉语史上名量词语法化问题[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9 李莹;;量词“个”的非范畴化[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年06期

10 王军;;隐喻映射问题再考[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华;;“才”重读与非重读时语义、语用功能差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肖薇;夏竞成;;语用视角下的认知转喻和语篇连贯[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3 熊仲儒;动结式的致事选择[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4 熊仲儒;;外围格的论元地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5 陈全静;;数词的紧邻连用与“一再”、“再三”的副词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王仕平;;《初刻拍案惊奇》带助词的述补结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7 黄爱妮;;关于“来着”的几点语用认知上的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0期

8 张晓凤;张慧;;论量词“房”的产生[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1期

9 刘世余;赵秀莉;;“数+人”结构中“人”的词性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赵彩红;;“烙饼”类同形异构复合词“潜标记”转指的认知[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缑瑞隆;;方位词“上”“下”的语义认知基础与对外汉语教学[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2 刘华文;;试论英汉双语词典的认知模式[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姜向荣;;小说语言形象变异与语境适应[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4 于广元;;借代的认知解释研究[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宋春阳;陆汝占;方向红;;基于类义抽象的汉语复合词义的求解模式探索[A];语言计算与基于内容的文本处理——全国第七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6 方芳;李斌;;基于语料库的数量名短语识别[A];第三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李斌;曲维光;陈小荷;;名词转喻的自动理解[A];中国计算机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7-2009)[C];2009年

8 曹跃香;;现代汉语“V+子”式词的指称类别的认知解释[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莉;转喻与话语的符号—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韩巍峰;主题与主题标记结构的语序类型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曹芳宇;唐五代量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徐先玉;世界的语言概念化[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朱怀;概念整合与汉语非受事宾语句[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王欣;汉日否定表达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令达;“名_1+的+名_2”结构中心名词省略的语义规则[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2 丁凌云;儿童语言中的量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3 郭晓沛;韩梅;;关于外国留学生学习使用量词情况的调查分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4 王黎;郭佳;毕彦超;舒华;;汉语名词短语产生中的量词一致性效应[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年01期

5 孙朝奋;《虚化论》评介[J];国外语言学;1994年04期

6 张谊生;从量词到助词——量词“个”语法化过程的个案分析[J];当代语言学;2003年03期

7 沈家煊;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J];当代语言学;1998年03期

8 朱德熙;;自指和转指——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J];方言;1983年01期

9 李宗江;语法化的逆过程:汉语量词的实义化[J];古汉语研究;2004年04期

10 曹广顺;说助词“个”[J];古汉语研究;1994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樊中元;现代汉语一名多量现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士奇;;模糊语言与原型范畴化理论[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14期

2 梅晴;;诌议语言的范畴化及其过程[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年07期

3 齐红霞;谢勇;;名词的功能游移是名词非范畴化的结果[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4 宋江录;;语言非范畴化理论研究评介[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5 温锁林;;当代汉语临时范畴化强加模式:认知与修辞动因[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6 赵红路;刘婷婷;;非范畴化视域下名词功能多义性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7 张智博;;范畴化理论视角下的词类转化——以动词的词类转化为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10期

8 徐静;;非范畴化理论研究综述[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18期

9 周吉红;;语言非范畴化的再定义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3年04期

10 刘正光;;非范畴化与功能多义性[J];中国外语;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宗守云;;范畴化理论与四个世界理论[A];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C];2010年

2 黄伟红;;类典型论,范畴化和词义扩展[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陆红艳;;非范畴化视角下的多义性分析[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韩习武;王金勇;;汉英动词次范畴化对应关系的形式描写[A];黑龙江省计算机学会2009年学术交流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韩习武;刘春阳;;汉语动词次范畴化的形式描写[A];黑龙江省计算机学会2009年学术交流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勇;汉语数量范畴及其非范畴化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2 李恬;指类思维和指类句[D];河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吉红;语言的非范畴化及其演变过程[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莹;名词非范畴化的制约因素[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唐芳;中文新闻标题的非范畴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牛永娟;汉语“有一种……叫(做)……”构式的范畴化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5 徐静;汉语脱口秀话语的非范畴化分析[D];湖南农业大学;2013年

6 魏洁;范畴化与非范畴化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7 修黎黎;汉英动物“群”量词的范畴化对比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8 黄琴;“比N还N”结构的非范畴化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9 韩飞;汉英量词范畴化研究[D];宁波大学;2011年

10 陈礼芬;英汉语中一些“非常规”用法的非范畴化[D];华侨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0854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0854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a03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