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等于”和“不等于”的隐喻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4 11:00
本文关键词:现代汉语“等于”和“不等于”的隐喻研究
【摘要】:“隐喻无处不在”。隐喻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的方式,在汉语中,很多词语的意义都是通过隐喻的方式产生的。“等于”和“不等于”最初主要用在数学领域,但我们发现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等于”和“不等于”的使用范围已经突破了数学领域,使用范围更广了,并且意义也发生了变化。本文通过分析语料,探究并总结“等于”和“不等于”具备的隐喻意义,对产生的机制进行分析。在语料分析中我们发现,有的隐喻意义已经成为“等于”的一个义项收入了词典,而有些隐喻意义则还没有作为“等于”的义项收入词典,于是我们将“等于”、“不等于”分别和它们的近义词进行了对比,并且将现代汉语中的“等于”、“不等于”和英语的相应表达进行比较。为此,我们把全文分为五章。第一章是引论部分。主要内容是本文的研究对象概述、研究目的、意义和方法,以及对国内外隐喻研究所做的综述。第二章是“等于”、“不等于”的语义及用法分析。通过查阅词典,找出“等于”、“不等于”的基本意义,分析总结出它们各自的基本用法。通过对语料的分析,总结出“等于”和“不等于”的隐喻意义。研究发现,“等于”产生的隐喻意义主要有“相当于”、“是”、“意味着”等;“不等于”产生的隐喻意义主要有“不意味”’、“不代表”、“不是”等。第三章论述了隐喻的基本类型以及隐喻的机制。隐喻的基本类型有空间隐喻、结构隐喻以及实体隐喻。语义冲突是隐喻的基本条件,隐喻意义正是为了化解这种冲突更好的满足意义的表达而产生的。“等于”和“不等于”的隐喻意义的产生也是为了化解语义冲突。因此,我们运用语义冲突的理论来解释“等于”和“不等于”产生隐喻意义的机制。第四章阐述了“等于”、“不等于”和它们的近义词之间的区别。这些区别一方面表现在词语相似度上,另一方面表现在意义的侧重点上。第五章主要将现代汉语中“等于”、“不等于”与英语的相应表达进行比较。在汉语中,“等于”、“不等于”产生了隐喻意义,同样它们的相应英语表达也产生了隐喻意义,这说明人类的语言具有相通之处。
【关键词】:等于 不等于 隐喻意义 隐喻机制 英汉比较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15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1. 引论11-16
- 1.1 本文的研究对象概述11
- 1.2 隐喻理论的研究综述11-14
- 1.2.1 国外隐喻研究概况11-12
- 1.2.2 国内隐喻研究概况12-14
-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方法14-15
- 1.3.1 研究的目的、意义14-15
- 1.3.2 研究方法15
- 1.4 语料来源及基本情况15-16
- 2. “等于”、“不等于”的基本意义和隐喻意义16-25
- 2.1 “等于”、“不等于”的词典意义16-17
- 2.2 “等于”、“不等于”的用法17-18
- 2.3 “等于”的隐喻意义18-21
- 2.3.1 “相当于”19
- 2.3.2 “意味着”19-20
- 2.3.3 “是”20-21
- 2.4 “不等于”的隐喻意义21-24
- 2.4.1 “不意味着”21-22
- 2.4.2 “不是”22-23
- 2.4.3 “不代表”23-24
- 2.5 “等于”“不等于”的隐喻意义小结24-25
- 3. 隐喻类型、隐喻机制与“等于”、“不等于”25-37
- 3.1 隐喻的基本类型及一般机制25-30
- 3.1.1 隐喻的基本类型25-26
- 3.1.2 隐喻的一般机制26-30
- 3.2 “等于”、“不等于”的隐喻类型和隐喻机制30-37
- 3.2.1 “等于”、“不等于”的隐喻类型30-31
- 3.2.2 “等于”、“不等于”的隐喻机制31-37
- 4. “等于”、“不等于”隐喻的近义词角度分析37-43
- 4.1 “等于”和“相当于”的区别38-39
- 4.2 “等于/不等于”和“是/不是”的区别39-40
- 4.3 “等于/不等于”和“意味着/不意味着”的区别40-41
- 4.4 “不等于”和“不代表”的区别41-43
- 5 “等于”、“不等于”与英语相应表达比较43-47
- 5.1 “等于”、“不等于”的英语相应表达43
- 5.2 二者在表达上的联系与区别43-47
- 6. 结语47-49
- 参考文献49-51
- 致谢5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田久乐;赵蔚;;基于同义词词林的词语相似度计算方法[J];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0年06期
2 林书武;《隐喻与象似性》简介[J];国外语言学;1995年03期
3 罗丹;曾洁;;网络流行语的隐喻特征分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年08期
4 高兵;缑新华;;现代汉语ABB式重叠构词的认知隐喻基础[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5 徐琳;王玲娟;;汉语中“心”的隐喻探析——以《汉语大词典》为例[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7期
6 李军,任永军;空间维度词“大、小”的隐喻义认知分析[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本文编号:10884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088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