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衔接中的语法隐喻分析
本文关键词:语篇衔接中的语法隐喻分析
【摘要】:隐喻用来传递难以表达的信息,特别是那些连续性的、源于实践经验的信息。隐喻的出现是为了表达自发的感情,隐喻扩大了语言表达感情的作用。人们对隐喻的理解并不感到困难,说明它和语言理解过程存在某种联系。语法隐喻在语篇衔接中有五种类型:指代衔接,替代衔接,省略衔接,连接衔接,词汇搭配。语法隐喻带来的衔接机制成为语篇生成的主要标记。对语法隐喻的研究可在语言结构发展的历史和人们创造性运用语言交际的认知能力过程中得以验证。
【作者单位】: 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
【关键词】: 语篇 语篇衔接 语法隐喻
【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2532144)
【分类号】:H05
【正文快照】: 一、引言世间万物千差万别,但各类事物从其本质特征上说却存在着相似性,凭借事物之间相似的特征为客观条件,语言运用者为了追求主客观的完美统一,采用主观上的观察方法和亲身体验、捕捉特点、选择事物的相似性等手段,打破常规,转换语言的本质,使语言取得更高级的思想,这就是隐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中;;预制语块与大学英语作文教学[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2 杜洪波;向晓红;;英语言语失误的认知因素和心理机制——“He-She,His-Her”运用的个案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3 覃江华;;典籍英译中语篇衔接手段的翻译策略初探——以《论语》的六种英译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4 杜洪波;胡晓;;以身体部位隐喻为例论隐喻的翻译[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5 刘利平;;词频效应和语境效应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6 张雪梅;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新探[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7 胡河宁;;组织意象图式中的组织传播隐喻[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8 张志宏;董粤章;;习语演进的认知诠释[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9 高玲玲;;视觉动词SEE语义演变的认知语用阐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尹丕安;李健;延宏;;基于效应决策模式的认知言语交际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玉军;;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核心思想在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应用[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2 邱姣;;态度系统视角下《飘》中斯嘉丽的性格特点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3 陆红艳;;非范畴化视角下的多义性分析[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谢婷玉;;原型理论在英语学习型词典释义中的应用——以《牛津高阶英语学习词典》(第八版)为例[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杨国萍;韩瑞;;英语委婉机制的认知探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6 任丽丽;;英语方位介词Up和Down的隐喻性扩展[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7 罗巍;;浅论语篇分析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8 史茜;;英语重叠词的理据和认知策略[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9 王丽军;;认知能力与语法[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五辑)[C];2010年
10 梁素芹;曹杏;;韩礼德情景语境理论观照下的文学翻译——Oracles & Miracles及其中译本《“剩”贤奇迹》个案研究[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曲丽玮;元刊杂剧复字词汇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张喜荣;英汉叙述语篇参与者标识手段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胡洁;建构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吴莉;转喻与话语的符号—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唐斌;《人民日报》中(1987-2007)农民工的话语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张俊;对《红楼梦》中称呼语的所指和意图的研究:认知语用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徐莉娜;翻译中句子结构转换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齐伟钧;终身教育框架下成人外语教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原雪;二语/外语语境下的批判性阅读理论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宫国华;国际商务信函的语域分析[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2 谭瑾;现代汉语认知称谓词的隐喻及转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孙霞;文化视角下《围城》中隐喻的翻译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李瑞芹;英汉多义词“手”的认知研究及其对英语词汇教学启示[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魏潇;英国人的文化定势[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黄雪;俄汉语词汇理据性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黄姗姗;系统功能理论视阈下的“X是X”结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佟庆;从认知语义学角度看“ウツ”的多义性[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李明;论英语习语中的语言世界图景[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10 张颖;CBI教学法在医学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玉华;;隐喻与篇章衔接[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2 王梦;;浅析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3 房红芳;李延波;;中国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研究综述[J];文教资料;2011年05期
4 郭春莲;;名词化的语篇建构意义研究[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年11期
5 杨成虎;语法隐喻与语法化理论对比分析[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6 王彩丽;修辞隐喻、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的关系探讨[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7 赵玉娟;吴雅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语法隐喻中的体现[J];大家;2011年14期
8 严世清;论韩礼德的语言哲学思想[J];外语研究;2002年02期
9 许小丽;;语法隐喻中的名词化隐喻[J];大众科技;2007年05期
10 官俊君;;名词动用的语法隐喻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赵肖;;语篇衔接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2 魏在江;;语篇转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毛帅梅;;语法隐喻与认知隐喻:两种隐喻理论的比较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魏在江;;英汉语篇隐喻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5 魏在江;;英汉情态隐喻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彭宣维;;及物性结构式及概念语义隐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汪洪章;;《文心雕龙》中的篇章衔接理论[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8 衷娌;;论《闺房记乐》译文的语气隐喻现象化解中英言语交际差异[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曾贤模;;歇后语的认知语言学初探[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凡宇;语法隐喻的认知与功能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高明强;新闻报导中语法隐喻的系统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3 李力;语篇类型的及物性制约[D];厦门大学;2003年
4 陈鸿瑶;现代汉语副词“也”的功能与认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丛迎旭;汉英错位修饰现象语法隐喻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6 孔艳;英语国家留学生汉语语篇衔接手段使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7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孙瑶;系统功能语法与俄语语篇连贯性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9 梁晓波;致使词汇与结构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王建勤;外国学生汉字构形意识发展的模拟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俐梅;英汉抒情诗中语法隐喻的对比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小磊;英汉演讲语篇中语法隐喻现象对比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3 王霞;关于马丁的语篇语法隐喻分类的再思考[D];延边大学;2003年
4 束慧娟;诗歌翻译的语法隐喻视角[D];苏州大学;2004年
5 赵同生;语法隐喻——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分析隐喻[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汤丽娜;英汉新闻语篇中的语法隐喻:对比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7 徐隽;合同语言中的语法隐喻现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8 贾军;科技语篇中的语法隐喻:对比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9 薛仁喜;转义与外语教学和学习[D];山东大学;2005年
10 傅瑜;名动转用的语法隐喻本质[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0916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091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