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中动标记“着、起来、上去”及其教学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5 04:06

  本文关键词:中动标记“着、起来、上去”及其教学策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中动句 中动标记 替换研究 教学建议


【摘要】:中动句是一种介于主动句与被动句之间的特殊结构。就其形式而言,它具有主动语态的特征;就其意义来看,它又具有被动语态的含义。中动句在国外的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而汉语界对这一结构的研究起步较晚,所涉足的领域也未面面俱到。 本文在学习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一共提出并解决了三个问题:首先,笔者利用三个平面理论,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角度,重新界定了汉语中动句。即:从句法平面上看,满足“NP+V-起来/上去/着+AP”的句式结构。其中,典型的NP是动词的直接内部论元,并且所承担的论指角色是受事;能够进入中动句VP的动词,是自主动词中的书面语色彩不强的及物动词;符合AP要求的是非自主形容词,自主形容词无法进入中动句式。从语义平面上看,该句式所表达的基本语义并不是某个特定事件,而是事物所呈现的某种状态。满足“在V—NP的时候,NP通常AP”的语法意义。从语用平面上看,中动句是一种表达主观性的句式。它以中动短语VP为标记,表达讲话者对话题成分NP所指称事物一种主观的感受和评价。笔者认为,汉语中动句应同时满足三个平面对其的要求和限制。 其次,本文着重对中动标记“着”,“起来”,“上去”进行比较分析和替换研究,找出其异同,并总结出三者之间的替换条件和规律。首先从中动句分类、汉语韵律词、“起来”的起始意义以及AP的共现成分等四个角度,对极其相似的两个中动标记“起来”和“着”进行替换分析,总结出二者不能替换的规律,即:可前置型中动句的中动短语VP前置时;中动词V为双音节动词时;当句式强调起始意义和画面感时,以上三种情况,“起来”不能替换为“着”。从AP的共现成分角度来看:当AP为书面语色彩较强的成语、诗词等短语时,与之共现程度较高的中动标记为“起来”;当AP为口语色彩较强的俗语、习惯用语等短语时,与之共现程度较高的中动标记为“着”。而后又将“上去”与“着”和“起来”进行对比分析,指出“上去”的语法化程度最低,具有很强的[+附着]语义,因而很容易将其与“起来”和“着”区分开来。 最后,本文依据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实际语料,,对留学生习得汉语中动句的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总结出留学生习得中动句的规律,并依据本文讨论所得出的结论,对留学生初中高三个阶段的中动句教学提出了一些较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中动句 中动标记 替换研究 教学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195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1章 引言10-18
  • 1.1 选题缘起及意义10-11
  • 1.1.1 选题缘起10
  • 1.1.2 选题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7
  • 1.2.1 国外中动句研究现状11-12
  • 1.2.2 国内中动句研究现状12-17
  • 1.3 研究范围和方法17
  • 1.3.1 研究范围17
  • 1.3.2 研究方法17
  • 1.4 语料与来源17-18
  • 第2章 中动句的界定18-26
  • 2.1 运用三个平面理论界定中动句18-25
  • 2.1.1 中动句的句法平面界定18-22
  • 2.1.2 中动句的语义平面界定22-24
  • 2.1.3 中动句的语用平面界定24-25
  • 2.2 小结25-26
  • 第3章 中动句的分类26-28
  • 3.1 可前置型与不可前置型中动句26
  • 3.2 可删除型与不删除型中动句26-27
  • 3.3 小结27-28
  • 第4章 中动标记的替换研究28-34
  • 4.1 从中动句分类看“着”与“起来”的不可替换28
  • 4.2 从节律视角分析“着”与“起来”的不可替换性28-29
  • 4.3 从“起来”的起始意义看其与“着”的不可替换性29-30
  • 4.4 从后续成分 AP 看“着”与“起来”的共现词差异30-31
  • 4.5 “着”、“起来”、“上去”三者的替换分析31-33
  • 4.6 小结33-34
  • 第5章 中动句的教学策略研究34-37
  • 5.1 外国留学生中动句式使用情况的考察34-35
  • 5.2 中动标记“着,起来,上去”的教学策略35-36
  • 5.3 小结36-37
  • 结语37-38
  • 参考文献38-41
  • 作者简介41-42
  • 致谢4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华志丰;“三个平面”理论:汉语语法研究的新视野[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2 顾阳;论元结构理论介绍[J];国外语言学;1994年01期

3 古川裕;;现代汉语的“中动语态句式”——语态变换的句法实现和词法实现[J];汉语学报;2005年02期

4 高顺全;复合趋向补语引申用法的语义解释[J];汉语学习;2005年01期

5 曹宏;中动句的语用特点及教学建议[J];汉语学习;2005年05期

6 梁丽;;中动结构的行为链模式[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 何文忠;汉语和西日耳曼语中的附加语中间结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8 严辰松;;汉语没有“中动结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9 郑婷;;英语语法研究的三个层面[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10 刘辰诞;;心理模型与语言表达式的生成——兼论作格结构和中动结构的形成动因[J];外语研究;2007年03期



本文编号:10919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0919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be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