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现代汉语“小A小B”格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5 16:13

  本文关键词:现代汉语“小A小B”格式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小A小B”格式 构成 句法语义 语用 对比


【摘要】:本文的考察对象是现代汉语中的“小A小B”格式。考察内容涵盖格式的构成、格式的句法和语义功能、格式的语用以及与相关格式“大A大B”的比较。论文对北大语料库中符合研究范围的所有“小A小B”格式的构成情况做了细致分析。从词性和意义角度分析奇位固定语型“小”,从音节、语形和词性角度分析偶位内嵌部分“A”和“B”。在句法功能方面,该格式既能充当不同句法成分,又能充当分句;在语义功能方面,本文分析了偶位“A”“B”间的语义关系,还对二者的可逆与不可逆情况作出统计,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双向互逆型和单向定序型两种类别,进而对可逆与不可逆现象做出解释。此外,文章在格式前后项和整体语义间关系的基础上,从词性和凝固性角度对格式义进行归纳概括。论文又从语言经济原则和类推机制解释格式产生动因;从韵律、语体、感情、焦点凸显及主观性等方面分析格式的语用价值。最后,论文以对称与不对称理论以及前人对“大A大B”的研究为基础,对“小A小B”和“大A大B”的对称与不对称现象展开分析与解释,并从格式的构成、句法语义、语用等方面展开对比。
【关键词】:“小A小B”格式 构成 句法语义 语用 对比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146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13
  • 0.1 选题理由及研究意义7-8
  • 0.1.1 选题理由7
  • 0.1.2 研究意义7-8
  • 0.2 相关研究综述8-11
  • 0.2.1 关于“小”8-9
  • 0.2.2 关于“小A小B”格式及其相关格式9-10
  • 0.2.3 关于“大”与“小”的对比10
  • 0.2.4 关于现代汉语的格式10-11
  • 0.3 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及语料来源11-13
  • 0.3.1 研究对象、研究范围11-12
  • 0.3.2 语料来源12-13
  • 第一章 “小A小B”格式的构成分析13-23
  • 1.1 奇位固定语型——“小”13-14
  • 1.1.1 “小”的词性考察13-14
  • 1.1.2 “小”的意义考察14
  • 1.2 偶位内嵌部分——“A”和“B”14-20
  • 1.2.1 音节视角的“A”和“B”15-16
  • 1.2.2 语形视角的“A”和“B”16-17
  • 1.2.3 词性视角的“A”和“B”17-20
  • 1.3 格式中固定语型和内嵌部分组合后的凝固程度20-22
  • 1.4 本章小结22-23
  • 第二章 “小A小B”格式的句法功能及语义分析23-36
  • 2.1 “小A小B”格式的句法功能分析23-26
  • 2.1.1 “小A小B”格式充当句法成分23-25
  • 2.1.2 “小A小B”格式充当分句25-26
  • 2.2 “小A小B”格式的语义功能分析26-33
  • 2.2.1 “A”“B”的语义关系26-27
  • 2.2.2 内嵌部分“A”“B”位置的可逆与不可逆27-31
  • 2.2.3 格式前后项与整体的语义关系31-33
  • 2.3 “小A小B”格式的格式义33-35
  • 2.4 本章小结35-36
  • 第三章 “小A小B”格式的语用分析36-43
  • 3.1 “小A小B”格式产生的语用动因36-37
  • 3.1.1 语言经济原则36
  • 3.1.2 语言的类推机制36-37
  • 3.2 “小A小B”格式产生的语用价值37-42
  • 3.2.1 格式的韵律特征37-38
  • 3.2.2 格式的语体色彩38
  • 3.2.3 格式的感情色彩38-40
  • 3.2.4 话题焦点的凸显功能40
  • 3.2.5 表达的主观性40-42
  • 3.3 本章小结42-43
  • 第四章 “小A小B”与“大A大B”格式的对比分析43-52
  • 4.1 “大”与“小”的对称性和不对称性分析43-48
  • 4.1.1 “大”与“小”的对称性分析43
  • 4.1.2 “大”与“小”的不对称性分析43-47
  • 4.1.3 “大”与“小”不对称的相关原因47-48
  • 4.2 “小A小B”格式和“大A大B”格式的比较48-51
  • 4.2.1 对称的“小A小B”和“大A大B”48-49
  • 4.2.2 “小A小B”和“大A大B”格式的构成对比49
  • 4.2.3 “小A小B”和“大A大B”格式句法功能及语义对比49-50
  • 4.2.4 “小A小B”和“大A大B”格式的语用效果对比50-51
  • 4.3 本章小结51-52
  • 结语52-54
  • 参考文献54-58
  • 致谢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光灿;;数名结构中“大”和“小”不对称性的考察[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邢福义;形容词动态化的趋向态模式[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5期

3 陆俭明;语义特征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J];汉语学习;1991年01期

4 唐琼玲;;“大”、“小”隐喻英汉对比分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5 傅远碧;试析又A又B格式[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6 苏丹洁;陆俭明;;“构式—语块”句法分析法和教学法[J];世界汉语教学;2010年04期

7 齐沪扬;有关类固定短语的问题[J];修辞学习;2001年01期

8 董燕萍,梁君英;走近构式语法[J];现代外语;2002年02期

9 张伯江;;现代汉语的双及物结构式[J];中国语文;1999年03期

10 白丁;;“A而不B”格式的文化内涵[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健;现代汉语“不A不B”格式的多角度考察[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0944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0944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9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