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词意义与词库:第一语段句法》述评
本文关键词:《动词意义与词库:第一语段句法》述评
更多相关文章: 句法表现 句法结构 词汇语义 Cambridge Syntax 语义结构 段内部 剑桥大学出版社 语义角色 界面研究
【摘要】:正Gillian Ramchand.2011.Verb Meaning and the Lexicon:A First-phase Syntax.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X+217pp.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动词意义与词库:第一语段句法》是剑桥语言学研究系列丛书之一。本书深入探讨了动词的词汇语义、事件结构与句法结构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在vP语段内部建立了一个集句法结构和事件语义结构于一体的构式模型,打破了传统的词汇主义方法与构式主义方法的对立,为句法-语义界面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下面首先介绍本书主要内容,然后给以简评。
【作者单位】: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句法表现;句法结构;词汇语义;Cambridge;Syntax;语义结构;段内部;剑桥大学出版社;语义角色;界面研究;
【基金】:河南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汉语动词句法行为的可变性研究”(2013CYY021)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H043-5
【正文快照】: Gillian Ramchand.2011.Verb Meaning and the Lexicon:A First-phaseSyntax.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X+217pp.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动词意义与词库:第一语段句法》是剑桥语言学研究系列丛书之一。本书深入探讨了动词的词汇语义、事件结构与句法结构三者之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旭辉;;认知和生成学派视角下的构式理论对比研究——以构式语法和第一语段句法为例[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杰;;英语多元wh-问句句法和语用制约[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2 姚小烈;;关于“NP的VP”结构中心语问题的一点思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3 南潮;英汉语SOV结构的推导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仰鑫,欧阳俊林;乔姆斯基语言理论的演变及其认知科学背景[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5 张琪;英汉动词短语省略的共性[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邱春安;;生成语法的生物语言观[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马亚娜;;形式主义和功能主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8 何丽萍;;《生成语法研究》评介——真理的不懈追求,语言本质的真实[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9 罗思明,李建军;词语搭配浅论[J];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10 任群;由思维与语言的关系看英语写作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法[J];滨州师专学报;2002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芸;从SDRT的视角探析汉语话语结构的修辞格式[D];西南大学;2011年
2 余成林;汉藏语系语言存在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朱艳华;载瓦语参考语法[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邱明波;动词的指向对汉语第三人称代词和反身代词的句内回指的制约[D];复旦大学;2011年
5 张德岁;谓词性主语与谓词性宾语不对称现象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6 高卫东;语篇回指的功能意义解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11年
7 金莉娜;韩(朝)汉语篇结构标记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8 李波;语言类型学视野下的日汉语序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9 郑众;现代汉语反身代词“自己”的动态照应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黄淑美;动宾结构汉英机器翻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姣;俄语让步意义的表达及与汉语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倪慧红;母语学习策略在初中英语学习中的应用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3 柴纹纹;汉语和葡萄牙语构词法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白蓝;英语限定性问句中的移位假设[D];中南大学;2011年
5 苏文慧;英语存现句的句法生成机制[D];中南大学;2010年
6 马彩燕;最简方案下的现代汉语兼语句句法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7 李乐郴;英语提升动词的习得[D];湘潭大学;2011年
8 徐洁;俄汉语英语外来词对比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南红红;英汉“话题—说明”结构比较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韩忠安;移动复制原则对汉语重动结构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张韧;;认知语法视野下的构式研究[J];外语研究;2007年03期
2 李小华;王立非;;第二语言习得的构式语法视角:构式理论与启示[J];外语学刊;2010年02期
3 邓云华;石毓智;;论构式语法理论的进步与局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年05期
4 张韧;;界性的灵活性:词汇、构式与概念观照[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年05期
5 陈满华;;关于构式语法理论的几个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年05期
6 陆俭明;词语句法、语义的多功能性:对“构式语法”理论的解释[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7 张韧;;科学论证: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走向国际的首要前提[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8 董燕萍,梁君英;走近构式语法[J];现代外语;2002年02期
9 陆俭明;;“句式语法”理论与汉语研究[J];中国语文;2004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怀;;词汇语义表征方法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2 彭国珍;;汉语开放等级形容词的语义特征对句法表现的影响[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徐学萍;尚军;吴爱芝;;语言主观化、句法表现和话语交际功能[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朱怀;;现代汉语处所宾语句的语义及论元实现[J];语文学刊;2011年13期
5 闫克;;现代汉语介词的语义表现[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6 刘顺;一价名词及其句法表现形式[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7 刘丹青;;汉语类指成分的语义属性和句法属性[J];中国语文;2002年05期
8 ;《汉语动结式的句法语义研究》出版[J];世界汉语教学;2008年03期
9 柳春燕;郑宗;;习用化的“V什么(X)”及其疑问功能的偏离[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6年05期
10 延俊荣;潘文;;“交换ICM”方向性的句法表现[J];汉语学习;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淑艳;;英语not和汉语“不”的句法特征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王红旗;;也谈类指(提要)[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3 张和友;;汉语疑问词句法差异的形态动因——对豫北方言方式、原因疑问词的考察[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4 吴欣达;;从「悬、挂、吊」看现代汉语近义词的区辨[A];第一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傅爱平;;汉英机器翻译中汉语动结式译文的分析[A];机器翻译研究进展——2002年全国机器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楚群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隐现句的句法象似性分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向二兰;汉英助动词句法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高迎泽;上古汉语及物动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1年
3 李国宏;基于主观性理论的汉语镜像成分句法和语义功能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4 应学凤;现代汉语黏合结构韵律与句法互动的语义语用制约[D];浙江大学;2013年
5 杨作玲;上古汉语非宾格动词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6 刘钊;《先祖阔尔库特书》形态句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7 林巧莉;从汉语动补复合词看词库—句法接口[D];中南大学;2012年
8 唐依力;汉语处所范畴句法表达的构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9 范立珂;位移事件的表达方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10 刘杰;汉语相似范畴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小妮;一组短时段时间副词的多角度考察[D];河南大学;2008年
2 陈丽丽;现代汉语器官名词内部特征与外部表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朱佳蕾;形态句法界面:汉语动名复合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黎思;“看似”的多角度分析[D];南昌大学;2013年
5 张静;“V起”的句法、语义及语法化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6 薛姝明;“NP_1+这/那(量)+NP_2”的分析[D];延边大学;2011年
7 于丹;“反正”的多角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吴德新;语气副词“简直”的多角度考察[D];延边大学;2007年
9 梁彦鹏;“以来”和“以后”的多角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10 林玮玮;“一切”和“所有”的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1000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100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