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韩国学生习得方位词“上”、“下”的偏误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8 16:19

  本文关键词:韩国学生习得方位词“上”、“下”的偏误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对外汉语 方位词“上”、“下” 偏误分析 教学对策


【摘要】:方位词“上”、“下”作为最基本的两个方位词,在日常生活中有着较高的出现率及使用率。由于其基本义简单易懂,因此容易被人们接受理解。但由于“上”、“下”复杂多样的引申义,加上汉韩两种语言的差异,造成韩国学生在使用时常常出现偏误。关于方位词大多是语言本体研究,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对外汉语学界的发展,陆续出现了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上”、“下”的研究,这对方位词“上”、“下”的教学及其他方位词的教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现有文献中,大多数论文只侧重研究方位词“上”、“下”的某一方面,如两种语言的对比或偏误分析,缺少系统性的研究。除此之外,关于汉语和韩语两种语言的对比及偏误分析更是少之又少。本文以对比分析及偏误分析为基础,将汉语方位词“上”、“下”与韩语方位词的基本义和引申义分别进行了阐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比较。本文以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韩国学生的语料为主要语料来源,结合问卷调查,归纳方位词“上”、“下”的偏误类型,探讨偏误原因,并提出更为有效的教学对策。本文主要有四个部分:第一章,介绍了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方位词“上”、“下”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方法、内容及语料来源等。第二章,对汉韩方位词“上”、“下”的基本义及引申义进行了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对比了二者的异同。此外,对汉语方位词“上”、“下”的对称性与不对称性也进行了分析。第三章,以北京语言大学HSK的动态语料库为主要语料来源,同时进行了面向韩国留学生使用方位词“上”、“下”情况的问卷调查,对韩国学生使用方位词“上”、“下”的情况从语音、语法两方面对其进行了偏误分析,并总结出偏误原因,主要有母语的负迁移、目的语规则泛化、文化因素负迁移、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及教学的局限五方面。第四章,文章针对韩国学生的偏误情况及教学现状,依据教学原则,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对策及建议。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韩国学生学习汉语方位词“上”、“下”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对外汉语 方位词“上”、“下” 偏误分析 教学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19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绪论8-15
  • 一、选题的缘由及意义8-9
  • (一)选题缘由8
  • (二)研究意义8-9
  • 二、本选题的研究现状9-12
  • (一)方位词“上”、“下”的本体研究现状9-10
  • (二)方位词“上”、“下”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现状10-11
  • (三)研究存在的问题11-12
  • 三、相关研究工作12-15
  • (一)理论基础12-14
  • (二)研究内容14
  • (三)研究方法14
  • (四)语料来源14-15
  • 第一章 汉韩方位词“上”、“下”的对比研究15-30
  • 一、汉韩方位词“上”、“下”的基本义研究15-19
  • (一)汉语方位词“上”的基本义15-17
  • (二)韩语方位词“?”、“?”的基本义17
  • (三)汉语方位词“下”的基本义17-18
  • (四)韩语方位词“?”、“ ??”的基本义18
  • (五)汉韩方位词“上”、“下”的基本义对比18-19
  • 二、汉韩方位词“上”、“下”的引申义研究19-27
  • (一)汉语方位词“上”的引申义19-22
  • (二)韩语方位词“?”、“?”的引申义22-23
  • (三)汉语方位词“下”的引申义23-25
  • (四)韩语方位词“?”、“ ??”的引申义25
  • (五)汉韩方位词“上”、“下”的引申义对比25-27
  • 三、汉语方位词“上”、“下”的对称和不对称研究27-30
  • (一)“上”、“下”基本义的对称与不对称27-28
  • (二)“上”、“下”引申义的对称与不对称28-30
  • 第二章 韩国学生方位词“上”、“下”的使用考察与偏误分析30-41
  • 一、考察说明30-33
  • (一)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考察结果统计30
  • (二)问卷调查结果统计30-33
  • 二、偏误类型33-37
  • (一)语音方面的偏误33-34
  • (二)语法方面的偏误34-37
  • 三、偏误原因37-41
  • (一)母语负迁移37-38
  • (二)目的语规则泛化38
  • (三)文化因素负迁移38-39
  • (四)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39
  • (五)教学的局限39-41
  • 第三章 面向韩国学生方位词“上”、“下”的教学对策41-47
  • 一、教学原则41-42
  • (一)循序渐进原则41
  • (二)先易后难原则41
  • (三)针对性原则41-42
  • (四)方法多样化原则42
  • 二、教学方法42-47
  • (一)图示演练法42-44
  • (二)对比分析法44
  • (三)归纳总结法44-45
  • (四)构式教学法45-46
  • (五)文化结合法46-47
  • 结语47-48
  • 参考文献48-50
  • 附录50-54
  • 后记54-55
  • 个人简历55-56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玉花;;韩国学生关联词语习得情况考察[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7年05期

2 辛承姬;;韩国学生对于中国的疑难问题考察[J];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11期

3 朴红瑛;;浅析韩国学生运用“看”出现的偏误[J];课程教育研究;2012年24期

4 李莹;;韩国学生学习汉语发音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J];青春岁月;2013年07期

5 马洪海;摸清规律 有的放矢——韩国学生学习汉语普通话语音的几个问题[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6 陈维昌;;韩国学生作文中遗漏和误加偏误类型分析[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7 胡明晓;;浅议对韩国学生的语音教学[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8 宋珉映;;关于韩国学生习得“还”的几点思考:从母语的干扰谈起[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年05期

9 郭慧莹;;情感激励教学策略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重要性——以年龄为四十到六十岁的韩国学生为例[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年09期

10 宋时黄;;韩国学生习得汉语普通话后响元音的分析与探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郭宏;;韩国学生汉语学习中语音偏误例析[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李顺亨;;对韩国学生的儿化韵母发音现象的初步分析[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3 钱玉莲;;韩国学生汉语学习观念调查研究[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肖启迪;;韩国学生汉语塞音格局的习得分析[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俞佩忠;韩国学生嘉兴学本领[N];嘉兴日报;2008年

2 记者 李静 实习生 陆小青;韩国学生邕城学汉语[N];南宁日报;2009年

3 韩国 高卓熙;韩国学生假期忙学习[N];光明日报;2010年

4 李林霞;32名韩国学生踏上“汉语桥”[N];山西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唐见端;夜色中,6人小组找寻夜读孩子[N];文汇报;2011年

6 本报实习生 任竞春 本报记者  朱新法;日本韩国学生怎样考大学[N];新华日报;2006年

7 郑兴邋黄敏;你来我往留学忙[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8 蒋峥 马笑 王丽丽;兼容东西方教育文明 放眼国际铸现代精英[N];中国教育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宋冰;让世界了解中国,从我做起[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10 吴昊;教育竞争谁占先机[N];国际金融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丁银贞;韩国学生学习汉语语法的困难和对策[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文胜;韩国学生汉语学习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2 韩召望;韩国学生汉语学习中语音偏误的分析与思考[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凤花;对韩国学生汉语语音教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林庆顺;针对韩国学生的汉语词汇教学[D];黑龙江大学;2011年

5 康烨;韩国学生汉语书信写作案例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6 郭娜;初级阶段韩国学生语气词“吧”、“呢”教学设计[D];辽宁大学;2012年

7 金秀赫;针对韩国学生词汇教学技巧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年

8 李玉玉;来华韩国学生汉语课堂学习问题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9 王文楠;叙事和议论语篇中的省略研究及韩国学生偏误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10 金明淑;韩国学生汉语习得情况的调查与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1090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1090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b1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