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方式”和“结果”的再审视:认知语法视角

发布时间:2017-10-30 15:11

  本文关键词:“方式”和“结果”的再审视:认知语法视角


  更多相关文章: 方式 结果 语义表征 认知语法 复合动词


【摘要】:动词语义表征中语义和语法的界面一直存在争议。词汇语义学派认为动词编码的"方式"或"结果"义决定了动词的语法行为。但是方式动词也包含结果义,并会对动词的语法行为产生影响。根据认知语法,动词的语义表征需要通过百科知识和普遍认知能力建构。方式动词的语义表征建立在行为链的概念原型和侧影化能力的基础上,包含了凸显的方式组构和背景化的结果组构。结果组构的存在可以从汉语复合动词述语和补语在概念层面的对应组合得到证明。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方式 结果 语义表征 认知语法 复合动词
【基金】: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汉语论元异构现象的认知研究”(编号:12YJC740143)的部分成果
【分类号】:H04
【正文快照】: 1.引言动词语义表征中语义和语法的界面一直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形式语言学力图对动词意义进行抽象,提炼出论旨角色等语义语法界面的元素,解释论元实现等句法层面的问题(LevinRappaport Hovav 2005)。当代认知语言学强调语义表征的百科知识性和心理现实性,也运用语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全生;王宇轩;;述结式致使语义范畴[J];汉语学报;2008年02期

2 朱其智;;“V/A得OC”结构中“得”具有致使义[J];汉语学习;2009年03期

3 范庆芬;;语言界面研究综述[J];外语研究;2014年01期

4 程琪龙;;也谈完成性[J];外语教学;2013年01期

5 张翼;;认知语法和构式语法在论元结构问题上的互补性[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主宾;;现代汉语“以A为B”凝固结构语义的认知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2 周有斌;“不是A,就是B”句表述对象的数量及作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3 熊仲儒;;汉语中无定主语的允准条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4 高华;;汉语里的“话题问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5 贺亮;;言语交际构成要素在话题转换中的作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6 仝晓琳;;现代汉语兼语式研究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1期

7 于建凯;;英汉语主题的结构与功能[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8 罗主宾;;现代汉语“以A为B”句的语用分析[J];保定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9 张云秋,柴兴东;汉语主动式的表达形式及强化等级[J];北方论丛;2002年04期

10 罗天华;;语言类型学和我国语言学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韩杰;;谚语中的数词对举现象[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郭中;;从类型学的角度看汉语的基本语序问题[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周敏莉;;新邵湘语的语气助词“去哩”[A];江西省语言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徐莉娜;翻译中句子结构转换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李凤杰;汉英对比韵律系学中的若干问题[D];南开大学;2010年

6 张翼;复合动词和及物结构[D];南京大学;2011年

7 刘志富;现代汉语领属性偏正结构及其相关句法现象[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恬;指类思维和指类句[D];河南大学;2011年

9 李香玲;汉语兼语式的语义重合与话语功能的认知语法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朱艳华;载瓦语参考语法[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姗姗;系统功能理论视阈下的“X是X”结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徐正科;汉语“一量名”结构的句法语义解读[D];湘潭大学;2010年

3 艾小艳;英汉左移位构式的认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娅敏;“反而”和“倒”的对比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5 曾检红;限制副词“只”与“X”的粘合[D];南昌大学;2010年

6 吴慧颖;“人人”与“每个人”的比较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7 胡砚文;汉英句子结构对比:“话题说明”与“主谓宾”[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8 李芳芳;政治语篇中的权力与意识形态探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9 张小花;从话题结构分析英语专业学生翻译中的错误[D];西安工业大学;2011年

10 张海霞;“继而”的词汇化[D];河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红旗;谓词充当结果补语的语义限制[J];汉语学习;1993年04期

2 张豫峰;“得”字句研究述评[J];汉语学习;2000年02期

3 石毓智;如何看待语法规则的“例外”——从“吃饱饭”、“喝醉酒”现象谈起[J];汉语学习;2000年06期

4 王红旗;动结式述补结构的语义是什么[J];汉语学习;1996年01期

5 Rint Sybesma;沈阳;;结果补语小句分析和小句的内部结构[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6 彭国珍;;偏离类动结式的句法特性[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7 施春宏;;动结式致事的类型、语义性质及其句法表现[J];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02期

8 程琪龙;语义格分析的方位观[J];外语教学;1996年01期

9 贾学勤;英语完成式的时间关系分析[J];外语教学;2001年03期

10 程琪龙;;语义框架和认知操作[J];外语教学;2007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斌;周莹;;认知语法与生成语法对比[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27期

2 于红;戴卫平;;认知语法与构式语法说略[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年03期

3 李丽;;浅析认知语法的语义观[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4 唐建南;戴卫平;;Langacker认知语法与Goldberg构式语法[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8期

5 陶文好;论象征结构——认知语法理论的核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02期

6 陈福明;潘影;;转换生成语法与认知语法——语义理论探讨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02期

7 罗纳德·W·格兰克;榕培;;认知语法概观[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0年01期

8 王寅;认知语言学与语篇分析——Langacker的语篇分析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02期

9 赵秀凤;;自由间接话语的认知操作[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10 刘昌华;;让步复句与主观量范畴[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玉梅;;诗歌语篇的认知语法分析——以 William Blake 的“London”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2 张建理;;英汉直接致使移动句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马书东;;镜像神经与认知语法中认知能力相关性的探讨[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牛保义;;综合扫描和序列扫描——英汉语工具主语句的认知方式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王强;;Langacker活动区分析说的提升解释反诘[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沈家煊;;人工智能中的“联结主义”和语法理论[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7 田朝霞;;形义匹配种种——四种构架语法模式比较[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高永欣;;西方语法流派和现代汉语语法的发展创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9 吴彩霞;;语篇信息结构的认知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王振来;;语义功能语法的应用价值研究[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开 澳门科技大学通识教育部;语言学方法与方法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唐雪凝 张金圈 曲阜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空间问题研究的新创获[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屈哨兵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一树新花,,四面观胜[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席留生;“把”字句的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2 高航;现代汉语名动互转的认知语法考察[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3 刘芳;几组趋向动词演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卢鑫莹;现代汉语光杆名词语义的认知语法研究:情境植入视角[D];河南大学;2012年

5 熊岭;现代汉语指称范畴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6 董成如;存现句的认知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7 翁依琴;汉语零形回指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8 李晋霞;现代汉语定中“V双+N双”结构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9 李香玲;汉语兼语式的语义重合与话语功能的认知语法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李劲荣;现代汉语状态形容词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峥;认知语法配价关系探索[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2 陈晓中;认知语法框架下对具有动态的自主/依存不对称特征的语法范式的相关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3 周路路;认知语法视角下的汉语双主语结构探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4 杨晓燕;认知语法框架下英汉形容词名词化研究[D];宁波大学;2011年

5 张庆;存在句的认知语法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马建武;现代汉语中的客体致使句[D];苏州大学;2009年

7 高丹;给予双宾语句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徐义志;语言的主观性:对情态、及物性和“亲和”的认知研究[D];湖南大学;2003年

9 何俊芳;语法隐喻的认知阐释[D];西北大学;2006年

10 申少帅;拈连修辞的联结动因和语义构建的认知语法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1181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1181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b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