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方言附加式复数标记的性质类型
本文关键词:汉语方言附加式复数标记的性质类型
【摘要】:附加式复数标记是汉语方言构造复数的主要形式,从语法表现看,可以分为词缀标记和词汇标记两种类型。词缀标记和词汇标记处于不同的语法化阶段,由此可以构建汉语方言附加式复数标记的语法化等级,展示共时平面上不同附加式复数标记之间的内在联系。
【作者单位】: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中文系;
【基金】: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项目编号:09B020)
【分类号】:H17
【正文快照】: 汉语属于分析型语言,增加音节形式来表示复数的情况在方言中很常见,附加式复数标记是汉语方言复数标记的主要类型。附加式复数标记作为独立的语法类别,数量众多,语法表现各异,但从目前的分类来看,一般是从音节角度、意义虚实角度划分类型的,不能全面体现附加式复数标记的语法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储泽祥;丁加勇;曾常红;;湖南慈利通津铺话中的“两个”[J];方言;2006年03期
2 巩湘红;常晨光;;标记性研究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05期
3 彭晓辉;;湖南泸溪话复数标记系统考察[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01期
4 彭晓辉;储泽祥;;湖南祁东话表示双数的“两个”[J];汉语学报;2008年02期
5 肖奚强;王灿龙;;“之所以”词汇化问题辨[J];汉语学报;2010年02期
6 沈家煊;说“不过”[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7 彭晓辉;刘碧兰;;汉语方言复数标记界定论[J];求索;2009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易亚新;常德方言表程度加深的形式和手段[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胡伟;;常德方言轻音音节的声学特征[J];长沙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3 刘传清;黄婉梅;;传媒语言催生下的汉语语法演变[J];当代文坛;2011年01期
4 陶伏平;;湖南慈利通津铺话中的介词“两个”[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年04期
5 覃远雄;汉语方言否定词的读音[J];方言;2003年02期
6 李蓝;现代汉语方言差比句的语序类型[J];方言;2003年03期
7 吴福祥;南方方言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C”带宾语的语序类型[J];方言;2003年03期
8 姜抗;张梅静;;常德方言的人称代词[J];消费导刊;2009年05期
9 沈家煊;;副词和连词的元语用法[J];对外汉语研究;2009年00期
10 陈茹;;网络流行语“给力”语义规约化探析——招请推理理论应用[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2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小鹏;汉语副词连接功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2 龚娜;湘方言程度范畴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龙;现代汉语习用语法构式句法分析及演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皇甫素飞;现代汉语紧缩构式的多维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彭泽润;衡山南岳方言的地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张进军;中古入声字在湖南方言中的演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7 彭晓辉;汉语方言复数标记系统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8 唐瑞梁;汉语语用标记之语用法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9 陶伏平;湖南慈利通津铺话连词、介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10 刘红妮;汉语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龙海艳;湖南方言常澧片的复数标记与列举标记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曾环;楚湘雅韵[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杨锋;湖南省石门县蒙泉镇方言副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杨梅;湖南省临澧县珠日话语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沈中平;时间词“X前/后”词汇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卓;“看来”、“看起来”、“看上去”的历时与共时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7 陈娜;台营方言的主观性标记“一个”[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燕;“事实上”与“实际上”的多视角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灵敏;否定结构的词汇化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杨敏;湖南常德市高中语文乡土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定栩;;关于“有标记”的歧解[J];当代语言学;2006年01期
2 王立非;语言标记性的诠释与扩展[J];福建外语;2002年04期
3 朱德熙;;自指和转指——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J];方言;1983年01期
4 储泽祥;丁加勇;曾常红;;湖南慈利通津铺话中的“两个”[J];方言;2006年03期
5 王兴才;;“之所以”词汇化质疑[J];古汉语研究;2009年01期
6 吴正中,,李清;“所”字语法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1996年01期
7 刘清平;储泽祥;;“是否是”的多角度考察[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06期
8 巩湘红;常晨光;;标记性研究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05期
9 王兴才;;关于“之所以”[J];汉语学报;2007年04期
10 彭晓辉;储泽祥;;湖南祁东话表示双数的“两个”[J];汉语学报;2008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永凤;;谈中华民族共同语的历史变迁(上)[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2 闫小斌;;汉语连读变调域研究述评[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3 亓海峰;;轻声性质的跨方言研究[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4 刘自齐;;湖西方言本字考(下)[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1期
5 朱永锴;;谈汉语方言的词汇差异[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年03期
6 汪国胜;大冶方言语法札记[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7 ;汉语方言语法研究高级研修班在北京举办[J];方言;2002年04期
8 ;《汉语方言词汇差异比较研究》出版[J];语文研究;2004年01期
9 詹伯慧;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年02期
10 邵敬敏,周芍;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的现状与思考[J];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项梦冰;;汉语方言及其调查研究[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2 钱奠香;;汉语方言常用词“拉”“拿”的共时分布特点和语源分析[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李丽;;内蒙古西部汉语方言饮食词语之命名理据研究[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4 游汝杰;;汉语方言竞争力比较(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5 曹志耘;;汉语方言:一体化还是多样性[A];和谐社会:社会公正与风险管理——2005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5年
6 曹志耘;;生存还是消亡:汉语方言面临的抉择[A];世纪之交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第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7 焦立为;;三个单字调的汉语方言的声调格局[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3年
8 王伟;;也谈方言岛问题[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9 陈瑶;;“给予”义动词兼表“施受”的动因研究——以徽语祁门话的“分”为例[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苏金智;;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中的双语双方言问题[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海涛;尽快制定保护汉语方言政策[N];人民政协报;2004年
2 周耀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汉语方言统一路径:从“书同文,文不同音”到“文同音,语同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甄达真;鄂尔多斯汉语方言的收集整理者:栗治国[N];鄂尔多斯日报;2008年
4 邹启宇;语言是无须“保卫”的[N];南方周末;2010年
5 陈荣岚;汉语方言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N];文艺报;2004年
6 《语言文字报》原主编 杜永道;“先生”可以自称吗?[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7 刘茜;《汉语方言地图集》填补语言学空白[N];中国文化报;2009年
8 蓝武芳;广西方言的文化生态[N];广西日报;2005年
9 李方清;女书就是妇女使用的文字[N];湖北日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王宏宇;我国语言学的基础性工程[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晓辉;汉语方言复数标记系统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2 孙叶林;湘南瑶语和汉语方言的接触与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3 芦兰花;湟水流域汉语方言语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叶晓锋;汉语方言语音的类型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罗自群;现代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的比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6 陈芙;汉语方言否定范畴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7 孙毕;章太炎《新方言》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8 胡松柏;赣东北汉语方言接触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9 王红梅;汉语方言动词重叠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10 张燕芬;中古阳声韵韵尾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读音类型[D];山东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实;上海话类复数标记“拉”及吴方言类复数标记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2 龙海艳;湖南方言常澧片的复数标记与列举标记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永芬;汉语方言人称代词复数表现形式研究[D];湘潭大学;2007年
4 吴玉萍;浅析建水汉语方言语音对学习普通话语音的影响及对策[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李珂;湖南省茶陵县下东乡方言的语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6 宁英娟;汉语方言义项及其变体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明;肥东汉语方言会话结构现状描写[D];新疆师范大学;2012年
8 朱胜祥;汉语方言义项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9 闫超;韩汉语复数标记“(?)”与“们”的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郑美英;韩汉复数标记“(?)”与“们”的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1438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143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