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汉语双音节副词后“地”的零形式化趋势及原因探析

发布时间:2017-11-12 14:12

  本文关键词:汉语双音节副词后“地”的零形式化趋势及原因探析


  更多相关文章: 双音节副词 “地” 零形式化 原因


【摘要】:汉语中双音节副词后的"地"历来是羡余的。从近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地"出现频率在逐渐降低,零形式化的趋势也愈来愈明显。其原因是在双音节化作用之下,"地"经历了"词汇形式副词词缀/形尾零形式"的语法化过程。
【作者单位】: 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社科规划基金项目“清代以来北京话副词研究”(13YJA740058)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清末民初北京话副词研究”(12WYB017) 北京语言大学青年自主科研项目“范围副词的多角度研究”(09JBT18)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朱德熙(1961)应该是提出并深入研究双音节副词后“的”(“地”)这一问题的第一人:“单音节副词之后都不能带‘的’,双音节副词有两类。一类不能带‘的’,例如:‘已经、马上、素来、刚好、恰巧’,一类可以带‘的’,例如:‘非常、十分、忽然、简直,格外、不住、明明、渐渐、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殷晓杰;张家合;;“找”、“寻”的历时替换及相关问题[J];汉语学报;2011年03期

2 张惠英;;语缀现象评议[J];汉语学报;2011年04期

3 郭昭军;;说“同时”[J];汉语学报;2012年01期

4 吴为善;双音化、语法化和韵律词的再分析[J];汉语学习;2003年02期

5 周莉;;“别说”类语用标记来源探讨[J];汉语学报;2013年02期

6 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04期

7 张谊生;;从错配到脱落:附缀“于”的零形化后果与形容词、动词的及物化[J];中国语文;2010年02期

8 石毓智;汉语发展史上的双音化趋势和动补结构的诞生──语音变化对语法发展的影响[J];语言研究;2002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道流;指称、陈述理论及其对上古语法研究的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2 姜红;;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的不对称现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李炜;和丹丹;;清中叶以来北京话的“跟”及相关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4 施发笔;试论《水浒传》介词避复的技巧[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5 阮绪和;形名偏正结构的语法功能[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6 陶振伟;;“拿”的语法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7 樊友新;;从“被就业”看“被”的语用功能[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8 冯鸣;英语表持续时段的for短语和汉语时量词语的比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9 高玲玲;张明;;语法化动因的再认识[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10 王有卫;;语素文字说质疑[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影;付莉;;韩国中小学生“是”的错序偏误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2 沈焕生;朱磊;;基于信息内容的关键词抽取研究[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信息论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全国网络编码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3 吕晓玲;;闽南方言南安话的类结构助词“得”、“说”、“伊”、“通”[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林璋;;“てしまぅ”的语法化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丁浩;;口译中的“显化”[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田长生;;浅谈《论语》中的复叠现象[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阮绪和;;江西武宁(上汤)话的程度副词“死、几、蛮”[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魏亮珍;;浅析《吕梁英雄传》中的“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周小婕;;数词研究综述[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王安琛;;试论“V—V”结构[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春秀;现代俄语同义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张雷;黎语志强话参考语法[D];南开大学;2010年

5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朱琳;译者为中心的多学科性翻译理论建构[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杨先明;0-5岁汉语儿童语言发展的认知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8 彭懿;英汉肤觉形容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龙又珍;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10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雪;俄汉语词汇理据性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敏;“难不成”的衍生过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乌晓丽;“X+—N比—N+VP”表义功能新探[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婧一;元代笔记分词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曹萍;府城官话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旷金辉;汉英名词前置修饰语语序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陶胜妃;现代汉语谓词修饰词前后位置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张丽萍;“不要太”结构的语法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严伟剑;疑问代词“怎么”“怎样”“怎么样”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艳惠,石毓智;汉语量词系统的建立与复数标记“们”的发展[J];当代语言学;2000年01期

2 沈家煊;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J];当代语言学;1998年03期

3 董秀芳;;古汉语中动名之间“于/於”的功能再认识[J];古汉语研究;2006年02期

4 马真,陆俭明;形容词作结果补语情况考察(一)[J];汉语学习;1997年01期

5 李心释;姜永琢;;对话语标记的重新认识[J];汉语学习;2008年06期

6 龚常木;也谈语法中的零形式[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7 谢雯瑾;;“X于”中“于”进一步语法化对X配价增值的影响[J];南开语言学刊;2009年01期

8 韩蕾;刘焱;;话语标记“别说”[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9 尹海良;;自然口语中的话语标记“别说”[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10 尹海良;;现代汉语“别说”的篇章衔接功能及其语法化[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有景;“土”与“地”[J];汉语学习;1989年05期

2 沈士英;“的”“地”的用法问题[J];汉语学习;1982年04期

3 张建;也谈‘傍地走’[J];语文世界(初中版);2002年05期

4 冯广艺;变异性含“地”偏正结构及其语值考察[J];绥化师专学报;1995年02期

5 牛春生;“的”、“地”分开好及其它——与电大《现代汉语》试用教材编写组商量[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3年03期

6 王汉长;语文教材中“的”“地”的分合[J];语文建设;1995年04期

7 尹兆国;也谈“的”“地”不必分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81年04期

8 碣黎;“土地”只能紧缩为“地”吗?[J];汉语学习;1990年01期

9 徐阳春;结构助词“的”与“地”的分合问题[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10 王俊毅;;陈述性和描写性——形容词状语的分类[J];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晓晔;性质形容词作状语的句法现象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2 黄少楼;“很+形容词+动词”结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孙淑梅;晋诗双音节副词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王蕊;单双音节同义副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5 罗建邦;现代汉语“地”的隐现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6 袁忠欢;陈澧《切韵考》所列增加字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赵三敏;印度尼西亚留学生“批评”语用失误之调查分析[D];厦门大学;2006年

8 陈丹玲;汉英称谓词在语义迁移下的对比与习得研究[D];湖北师范学院;2013年

9 刘晓玲;《直说通略》中的助词[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10 李小军;《诗经》变换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1762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1762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44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