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三角”语法理论溯源
本文关键词:“两个三角”语法理论溯源
【摘要】:"两个三角"语法理论将静态的语法分析与动态的语言实践结合在一起。在继承传统语法研究的基础上,确立了语言比较的大比较观,其核心为"灵活多角"。在"小句中枢说"和"句管控"理论正式提出之后,"两个三角"语法理论由具体的研究方法具有了方法论上的意义。该理论是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理论,其植根于汉语事实,生发于汉语事实,成长和完善于汉语事实,尤其重视对于语言事实的深入挖掘。
【作者单位】: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传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
【基金】: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现代汉语转折类话语标记研究”(项目编号:13YJC740079) ; 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汉语复句关系词语的理论解释和实际应用”(项目编号:13JJD740012)的支持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一引苜l.i写作缘由中国的语法观念形成很早,但理论化相对滞后。陆俭明(1999)提到,当今世界语言学研究领域内普遍关注和广泛运用的一些语法思想和分析方法,诸如“语义格”“动词的价”“中心词说”“范畴论”“变换”“语用分析”“篇章分析”以及语法规则的形式化表示等,其实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陆俭明;新中国语言学50年[J];当代语言学;1999年04期
2 李荣;;方言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方言;1983年02期
3 邢福义;沈威;;理论的改善和事实的支撑——关于领属性偏正结构充当远宾语[J];汉语学报;2008年03期
4 吕叔湘 ,朱德熙;对当前汉语研究的感想和希望[J];汉语学习;1990年04期
5 眸子;;语法研究中的“两个三角”和“三个平面”[J];世界汉语教学;1994年04期
6 宋晖;;“宁”标复句的表值解析[J];语文研究;2009年04期
7 邢福义;;现代汉语里的一种双主语句式[J];语言研究;1981年0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秀艳;;藏汉语偏正短语语序之比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2 郁步利;;表示存在的“there be”和“有”字句及翻译[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3 曹德和;宣恒大;;《通用规范汉字表》研制中的三对关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储泰松;;普通话拟声词的语音规律及其例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5 陆侠;;蒙城县(立仓镇)婚俗方言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6 史丰;;石泉方言中的一组偏正式短语词[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7 史艳锋;;孟州方言中的入声[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8 刘世余;赵秀莉;;“数+人”结构中“人”的词性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9 周筱娟;;汉语谦逊和谐礼貌语的形式意义特征[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10 王立;汉语方位词身份的确认与N+L结构的收词策略[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陈波;姬东鸿;孙程;吕晨;;基于特征结构的汉语主谓谓语句语义标注研究[A];中国计算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9-2011)[C];2011年
2 ;Ma Shi Wen Tong and its Theory of Language[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3 高永欣;;西方语法流派和现代汉语语法的发展创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4 袁明军;;《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拟声词[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李晋霞;;面向计算机的“V_双+N_双”结构类型研究[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6 刘楚群;;论现代汉语中非典型连动句式“V起来+AP”[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刘禀诚;;“我A我B(我C/我D)”标题格式[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胡金柱;沈威;杜超华;;基于规则的复句中的关系词标注探讨[A];第三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颖玉;基于语料库的欧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龙又珍;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5 高芸;从SDRT的视角探析汉语话语结构的修辞格式[D];西南大学;2011年
6 方清明;现代汉语名名复合形式的认知语义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7 王俊;现代汉语离合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肖书文;中日当代修辞学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志富;现代汉语领属性偏正结构及其相关句法现象[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舒江波;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复句关系词自动标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宁杰;插入语的主观性探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姜丹丹;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插入语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艳;汉语“A+过+O”结构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琪;留学生对汉语“谁”的非疑问用法的习得研究——语料库途径[D];湘潭大学;2010年
5 郝敏;现代汉语广义领主属宾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罗主宾;现代汉语“以A为B”句探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杨丽敏;反义动词的对称与不对称[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8 曹书华;“V到”句式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欢;现代汉语名词的复数表达形式及其标记问题[D];南昌大学;2010年
10 吴慧颖;“人人”与“每个人”的比较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耀华;许学研究综述[J];辞书研究;1993年04期
2 屈承熹;赵世开;;现代汉语中语法、语义和语用的相互作用[J];国外语言学;1991年02期
3 方琰;功能语言学在中国发展的近况[J];国外语言学;1996年04期
4 伍铁平;八○年以来我国理论语言学的回顾与反思(下)[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5 范晓;正确理解N&处理静态和动态的关系——语法学方法论的原则之一[J];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2期
6 王蕴智;六十年来关于汉字性质问题的探讨[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2期
7 史锡尧;论语法、语义、语用三结合进行语言研究[J];汉语学习;1991年02期
8 吴为善;双音化、语法化和韵律词的再分析[J];汉语学习;2003年02期
9 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J];历史研究;1997年01期
10 傅懋R,
本文编号:11895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189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