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抄本《五音通韵》的调类系统
本文关键词:清抄本《五音通韵》的调类系统
更多相关文章: 汉语语音史 《五音通韵》 平分阴阳 浊上变去 入声虚列
【摘要】:日藏清初抄本《五音通韵》,韵图与韵书密切配合,韵书是体,韵图为用,互为表里。该书齐开合撮四呼已经定型,平声分为阴平、阳平,全浊上声变读去声,就韵图韵书来看,还保留有入声,但是[-p]、[-t]、[-k]只配阴声韵,与中古时期已不相同。它反映了当时汉语官话的语音面貌,具有一定的语音史、音韵学史价值,是研究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演变历史的重要文献。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社会科学学报编辑部;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东亚珍藏明清汉语文献发掘与研究”(12&ZD178)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日藏《五音通韵》及相关韵书研究”(2012BS05) 吉林省语委“十二五”科研规划一般项目“清末民初吉林方言词汇考察”(JYKL125YB-04)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建设项目“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2012FRTD06)
【分类号】:H114
【正文快照】: 一、引言清抄本《五音通韵》是一部韵图与韵书密切配合的等韵文献,成书年代不早于雍正二年(1724),①记录了当时汉语北方话的活语音。目前所知,该书共有两种形态传世:韵图抄本和韵图韵书相配本。前者现藏台北市台湾师范大学图书馆特藏室,台湾省学者应裕康在专著《清代韵图之研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秦曰龙;;日藏《五音通韵》的版本与著作年代问题[J];辞书研究;2009年06期
2 李无未;秦曰龙;;《五音通韵》的音系拟订问题[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叶宝奎;《音韵阐微》音系初探[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4 濑户口律子;李炜;;琉球官话课本编写年代考证[J];中国语文;2004年01期
5 黄灵燕;;罗马字官话圣经译本的拼写系统:《新约全书》和《约翰福音书》拼写比较[J];语言研究;2007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绍克;;谈聊斋俚曲“知”“庄”“章”的音值及演变[J];蒲松龄研究;2010年03期
2 周俊勋;从高诱注看东汉北方代词系统的调整[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3 王媛媛;;中古汉语中的介词“着”[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彭建国;湘语果摄字的历史层次[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5 褚福侠;;元曲“量词+儿”用法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6 曾良;;明清小说词语俗写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7 方云云;;近代汉语“脖子语义场”主导词的历时演变[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刘光明;《颜氏家训》的被动句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熊仲儒;;领属性致使句的句法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10 林一鸣;;从“敦”字读音演变看汉语多音字的音义演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进安;;《韵学集成》与《古今韵会举要》的关系[A];海峡两岸辞书学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王进安;;论韵书编纂中对“旧韵”的传承——以《韵学集成》和《洪武正韵》为例[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张平忠;;中古以O啛R音由}0廔洪的雕散式音燮[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周有斌;;制约音译外来词形式选择的原则[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蒋仁萍;;古代汉语代词“之”的回指用法与语序的互动[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应学凤;;右文说与语音象似性[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吴万和;;从中古汉语词汇语法现象看《列子》是托古伪书[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武宏琛;;现代汉语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研究述评[A];第五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2年
9 潘志刚;;论汉语词汇的双音节化?[A];江西省语言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10 李亚茹;;《鼻奈耶》量词研究[A];2012西南地区语言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曲丽玮;元刊杂剧复字词汇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杜凤梅;古齐鲁语声母系统构拟[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艳红;唐五代方位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洪梅;中古入声韵在明清韵书中的演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杨先明;0-5岁汉语儿童语言发展的认知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7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冯炜;《唐律疏议》问答体疏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秦曰龙;清抄本《五音通韵》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武晓丽;汉语核心词“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海瑛;《万历野获编》分词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曹萍;府城官话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林琳;“代词+(的)+名词”结构中“的”字隐现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苏章海;进化与融合:中西语言学元语言关键词系统对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王晶晶;《孟子》的介词“以”[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姜丹丹;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插入语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师璐露;《国语》语言艺术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颖;《常语寻源》及其所辑释民俗语汇和俗语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雪;《世说新语》主谓句系统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燕芳;《儿女英雄传》亲属称谓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冯蒸;赵荫棠音韵学藏书台北目睹记──兼论现存的等韵学古籍[J];汉字文化;1996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治民;;浊上变去见于北宋考[J];中国语文;2005年02期
2 李琴;;试析浊上变去的演变机制[J];汉字文化;2007年06期
3 沈建民;;古全浊上声字今仍读上声的问题[J];中国语文;1997年02期
4 魏慧斌;程邦雄;;词韵“上去通押”与“浊上变去”[J];古汉语研究;2005年04期
5 杨耐思;;北方话“浊上变去”来源试探[J];学术月刊;1958年02期
6 张光宇;;汉语语音史中的双线发展[J];中国语文;2004年06期
7 陈大为;;初盛唐湖北诗文用韵浊上变去情况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8 张光宇;;“益、石”分合及其涵义[J];语言研究;1992年02期
9 宁继福;我与音韵学[J];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02期
10 杨世文;浊上变去例外探因[J];语文研究;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鑫;石锋;;普通话阴平和去声之间的听感分界[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亓海峰;;莱阳方言次浊平声变化的社会语言学考察[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3 汪应乐;;赣东北方言古见组三四等腭化考察[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武氏玉璧;;谈谈佛教的“佛”字[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钱绍武先生论吟诵[A];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论文集[C];2009年
6 许小颖;李雅;陶建华;;汉语三字“去+去+去”组重音规则的初步试验[A];中国声学学会2009年青年学术会议[CYCA’09]论文集[C];2009年
7 李红;;《广韵》异读研究述评[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冯蒸;;满文标音《正音切韵指掌》研究[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二辑)[C];1993年
9 陈桂生;;“教”的辨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10 李宁;孟子厚;;长治普通话双字词的调形结构分析[A];泛在信息社会中的声学——中国声学学会2010年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一民;“排忧解难”中的“难”怎么读?[N];语言文字周报;2009年
2 柯月香;漳浦方言说闽台生育“民俗”[N];闽南日报;2008年
3 刘慧英;关于“荫”的读音(上)[N];语言文字周报;2005年
4 黄红军;“燕京”、“燕山”的“燕”到底应当怎么念[N];北京日报;2006年
5 小猛;宽带不“宽”怎么办?[N];电脑报;2003年
6 杨莉;味之大道的探寻者[N];中国国门时报;2006年
7 皖西学院副教授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 方友根;普通话的语调美[N];安徽日报;2003年
8 马泽照;“聩”“w丁北嫖骩N];光明日报;2002年
9 刘永耕;“份”、“分”两字应该怎样区分[N];语言文字周报;2005年
10 胡邦彦;从大处谈语言文字[N];中华读书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們;中古上声字在现代方言中的演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2 秦曰龙;清抄本《五音通韵》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Nghiem Thuy Hang(严翠恒);汉越语音系及其与汉语的对应关系[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4 邹德文;清代东北方言语音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孙玉文;汉语变调构词研究[D];北京大学;1997年
6 李超;周昂《增订中州全韵》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7 高迎泽;上古汉语及物动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1年
8 李红;《切韵指掌图》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9 汪银峰;明末以来内丘、尧山语音的演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龙海燕;洞口赣方言语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丽霞;近代汉语声调的分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2 孔永;《中州全韵》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3 邓楠;祁门军话语音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4 戴飞;《太律篇》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李莎莉;明代江西诗人用韵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张敏;皮日休、陆龟蒙诗文用韵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李桂香;元代浙江古体诗用韵研究[D];新疆大学;2008年
8 潘瑾;唐代永济诗人用韵考[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钟惠尧;《元曲选·音释》入声字探析[D];中南大学;2007年
10 祁慧琳;韩国留学生汉语双音节词声调发音偏误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2174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217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