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国家:休戚相关——从英语热和汉语热谈起
本文关键词:语言与国家:休戚相关——从英语热和汉语热谈起
【摘要】:本文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发展动因,从语言自身和国家经济发展的维度探讨英语成为国际性语言的原因,解析汉语作为世界上最古老语言经久不衰以及在21世纪迅速走红的缘由。研究发现,汉字的象形特征可以负载很多文化意象,使它成为一种活语言或者历史活化石,它超越时空的特质可以把现在和过去连接起来;中国大门的打开和经济的腾飞是汉语走向世界的有力支撑。
【作者单位】: 哈尔滨理工大学;
【分类号】:H004
【正文快照】: 1引言笔者查阅了中国的主要外语类期刊,发现英汉语对比研究的文章主要聚焦于词汇和句法层面(苏冰2005,王剑蔡金亭2006,黄月华李应洪2009,白谢红陈忠平2011,张雳王煜2012,李晓红卫乃兴2012)。在英语全球化视域中,从宏观层面比较研究两种语言的文章很少;以英语和汉语为切入点,反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剑;蔡金亭;;汉英过渡语中语法体与情状体的关系[J];外语学刊;2006年04期
2 黄华;;语言是了解人的最重要途径——从认知视角分析诗篇《思想之狐》之一[J];外语学刊;2009年06期
3 黄月华;李应洪;;汉英“路径”概念词汇化模式的对比研究[J];外语学刊;2009年06期
4 张雳;王煜;;英汉情感域表量结构对比[J];外语学刊;2012年01期
5 白解红;陈忠平;;20世纪中期以来英汉新词语的来源及其语义认知机制[J];外国语文;2011年05期
6 苏冰;英汉成语中概念隐喻的思维结构对比[J];山东外语教学;2005年02期
7 李晓红;卫乃兴;;汉英对应词语单位的语义趋向及语义韵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洪艳;;从“寸金难买寸光阴”谈莱克夫的概念隐喻[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2 朱秀杰;;英语动词语义完成体研究[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3 李景华;崔艳嫣;;英汉词汇化差异对词汇习得影响综合考察[J];海外英语;2011年05期
4 陈們;;探讨英语在亚洲的三种变体[J];考试周刊;2009年04期
5 裘莹莹;;教育语篇的意象图式分析——以奥巴马演讲为例[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任玉琴;;英汉跨文化交际中的隐喻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7 龚琳;;商务英语语篇中意象图式模型分析[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4期
8 罗芳春;孙存志;;英语中情感域“一量多物”和“一物多量”现象分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年09期
9 龚琳;;意象图式理论指导下的高职商务英语教学[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10 史红薇;;汉语路径动词构式刍议[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黄月华;汉语趋向动词的多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兰霞;荷兰学习者习得“了”的动态变异考察[D];北京大学;2012年
3 范立珂;位移事件的表达方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4 阮秋茶(NGUYEN THUTRA);汉越语爱情隐喻对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5 阮氏青兰(Nguyen Thi Thanh Lan);汉—越语空间位移范畴的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6 薛玉萍;维汉空间范畴表达对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7 初良龙;中国英语学习者同义词使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8 蒋向勇;现代汉语缩略语的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9 李帅;鸠摩罗什译经述宾结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嘉;论俄语中的概念隐喻[D];吉林大学;2011年
2 孙广宗;英汉物移动词对比分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敏;中美语言中政治概念隐喻对比[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李萍;概念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运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何盈环;中美电视娱乐节目中的概念隐喻对比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6 李美;概念隐喻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7 杨会丽;英汉社论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王素芳;基于语料库的情状体和语篇结构对现在完成时使用的影响[D];中国地质大学;2008年
9 娄捷;现代汉语基本颜色词词义研究[D];汕头大学;2008年
10 毕翠平;英语专业本科生书面中介语发展历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业升,葛锦荣;隐喻翻译的认知限定条件——兼论翻译的认知空间[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2 笪玉霞;;论新词产生的社会心理基础及修辞效果[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3 余淘自,吴玲;话说风行世界的英语[J];南昌高专学报;2002年01期
4 陶炼;;20世纪汉语新词语构词法发展演变初探[J];南开语言学刊;2010年02期
5 钱冠连;;西语哲在中国:一种可能的发展之路[J];外语学刊;2007年01期
6 范丽娟;;人的生活世界与文本世界——语言哲学的文本维度[J];外语学刊;2007年02期
7 李洪儒;;意见命题意向谓词与命题的搭配——语言哲学系列探索之六[J];外语学刊;2007年04期
8 叶起昌;;“人拥有语言”与“语词拥有人”——海德格尔论赫尔德[J];外语学刊;2008年02期
9 白解红;陈敏哲;;汉语网络词语的在线意义建构研究——以“X客”为例[J];外语学刊;2010年02期
10 刘悦明;;现代汉语量词的评价意义分析[J];外语学刊;2011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刊编辑部;;魅力汉语[J];今日中国(中文版);2006年06期
2 张志洲;;“中国机会”:汉语热的背后[J];世界知识;2006年11期
3 邹莉;;全球汉语热的文化联想[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年32期
4 纪诗红;;论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推广[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年09期
5 肖禾;世界“汉语热”方兴未艾[J];决策与信息;2005年09期
6 刘园婷;;“汉语热”与汉语国际推广的再思考[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8年01期
7 张玉梅;;全球汉语热背景下ZHC的定位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05期
8 李佳妮;;浅析孔子学院——从不是文化侵略谈起[J];语文学刊;2009年20期
9 韦静;;世界汉语热的现状分析及思考[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年04期
10 樊爱萍;;留学生学习中的“大语文环境”——以川、渝地区留学生为例论留学生教育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J];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凌德祥;;语言应用的国家战略与汉语教育的历史思考[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2 文涛;;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体会与建议[A];哈尔滨工业大学首届“老有所为”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澄霄;;汉字在强势语言中的定位[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邓军;李萍;;论全球语境下汉语言文化的国际推广[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5 王希杰;;第三届汉语修辞和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词[A];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C];2010年
6 张丰;麻雪丹;;也谈“汉语拼音化”[A];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吉林省第六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孝益;马来西亚再掀汉语热[N];中国国门时报;2005年
2 本报驻伊斯兰堡记者 周戎;伊斯兰堡掀起汉语热[N];光明日报;2009年
3 石永春;汉语热在蒙古国持续升温[N];中国改革报;2009年
4 记者 孙阳;世界“汉语热”背后有三大隐忧[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5 本报驻京记者 王乐;“温饱型”教材对付不了汉语热[N];文汇报;2010年
6 米歇尔·蔡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 本报特约编译 晓妍;印尼掀起汉语热[N];世界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高靓;葡萄牙汉语热方兴未艾[N];中国教育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陈化先;汉语热之江西脉动[N];江西日报;2010年
9 傅振国;中国兴 汉语热[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10 本报记者 傅振国;久有魅力 于今为盛[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何丽英(KATEMATU DUANGMANEE);泰国华侨学校汉语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冯忠芳(KIATTISAK SAE FONG);泰国中小学本土汉语教师发展的历时考察与标准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YEAP CHUN KEAT(叶俊杰);马来西亚华文教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4 SIRIWAN WORRACHAIYUT(韦丽娟);泰国汉语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晨;韩国“汉语热”中的对韩汉字教学方法初探[D];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
2 冯晓瑞;针对印尼中小学生的汉语教学法探究[D];郑州大学;2012年
3 李国华;针对美国学生的汉字教学法研究[D];青岛大学;2011年
4 姜琦;美国幼儿汉语课堂的趣味性[D];浙江大学;2010年
5 朱羽颖;2010年汉英十大热词比较分析[D];浙江大学;2011年
6 阿西;印度汉语教学历史与现状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7 王昭文;台湾地区华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朱博;泰国华侨崇圣大学汉语综合课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9 颜婉琳;以学生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针对海外汉语教学的课程总体设计[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10 王婧;国际学校汉语教学调研报告[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2272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227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