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被字句”的心智研究
本文关键词:“新被字句”的心智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新被字句” 允准 名动互含 心智哲学 社会认知
【摘要】:"新被字句"是如今在网络中经常出现的新型的语言形式。该句式的构成主要是因为社会生活需要有一种表达式来表达被涉及或被裹挟的事件,并且沿用了汉语已有的被动句的主要成分及由此带来的"被动"的含义,在很大程度保留了早前的对不好的事情的指谓。对新被字句产生和用法的解释可以从人们的意识活动作出说明:语言主体根据意向性,选择事件内涵的一部分,形成原初意识,并通过"名动互含"的观念,向反思意识扩展。除此之外,对新被字句出现和使用的讨论还要在心智哲学的视角下,考虑社会认知的影响,其中要重点考虑用例事件和频率效应。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1.0引言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新词新句涌现出来。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原已存在的词汇被赋予新义,某些语法和句型结构也有了新用法,“新被字句”就是其中一例,如“优质剩女‘被小三’”、“贵州作家‘被自杀’”,它们大意分别为:她无奈被某(些)人当作“小三”,这可能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盛桓;;语言研究的心智哲学视角——“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之五[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熊学亮;何玲;;刍议“被”字新用[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3 高芳,徐盛桓;名动转用语用推理的认知策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04期
4 徐盛桓;名动转用的语义基础[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5 徐盛桓;;外延内涵传承说——转喻机理新论[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6 王寅;;“新被字构式”的词汇压制解析——对“被自愿”一类新表达的认知构式语法研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7 刘斐;赵国军;;“被时代”的“被组合”[J];修辞学习;2009年05期
8 苗东升;论系统思维(五):跳出系统看系统[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5年03期
9 彭咏梅;甘于恩;;“被V_双”:一种新兴的被动格式[J];中国语文;2010年01期
10 施春宏;;新“被”字式的生成机制、语义理解及语用效应[J];当代修辞学;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金梅;从隐喻思维看转化法的构词理据[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储兆芳;;“被”字句与“被”组合的比较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1期
3 郝璐;;浅析新兴结构——“被X”格式[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4 汪敏锋;;新格式“被xx”的词化及演进[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夏莹;;“被”族新词的产生机制与社会文化心理探析[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6 李卫荣;;“被XX”中的幽默认知分析[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邹春玲;李丹;;转喻识解的认知语用机制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09期
8 周锦国;;试论流行词语“被××”结构能否进入语法层面[J];毕节学院学报;2011年12期
9 高新华;辛全民;;名动转类词的修辞阐释与翻译[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10 杨志玲;;语义的认知与替换[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马晓惠;;从认知视角理解名词动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王学森;;新兴的“被××”结构考察[A];创新驱动,,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吉林省第七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莉;转喻与话语的符号—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李乾;综合客运枢纽集散服务网络分析与建模[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莫启扬;语言中的时间性及其操作[D];西南大学;2011年
4 冯文贺;汉语连词及其相关结构的依存分析[D];武汉大学;2011年
5 曾令香;元代农书农业词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王冬梅;现代汉语动名互转的认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7 李勇忠;语言转喻的认知阐释[D];复旦大学;2004年
8 刘辰诞;结构和边界:语言表达式的认知基础[D];河南大学;2006年
9 陈海叶;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范畴化:概念库的经验识解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10 何星;名转动词的认知语言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彩利;“N的V”的构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洪芳;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转类词的及物性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3 向琦丽;现代汉语名词活用的功能语言学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4 梁英吉;概念隐喻和概念整合的对比分析[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5 宋洋;隐喻转喻对比分析[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6 聂云;古代汉语名动词类转变的多角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芳;汉语新兴族词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8 马闻生;英语新词的形成机制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李方方;翻译策略二分法的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吴钦;体育隐喻理解机制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卫荣;;“被XX”中的幽默认知分析[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 周北海;概称句本质与概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3 李莉;;“被XX”现象的模因论阐释[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曾柱;袁卫华;;试析“被”的另类组合现象[J];长江学术;2010年02期
5 杨巍;;另类“被××”格式语义及应用分析[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6 杨朝丹;;新兴网络流行语“被XX”的构式研究[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7 张明辉;;论时下流行构式“被××”[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8 冯瑞;;从认知隐喻与语法隐喻的结合解读流行语“被××”结构[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9 池昌海;周晓君;;新“被+X”结构及其生成机制与修辞意图[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10 蔡曙山;;20世纪语言哲学和心智哲学的发展走向——以塞尔为例[J];河北学刊;2008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任容华;新型被动结构“被V_双”的传播与认知角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杨静;汉语新构式“N被X”的认知解读[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春玲;李爱华;;转喻的感受质分析[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年10期
2 徐盛桓;陈香兰;;感受质与感受意[J];现代外语;2010年04期
3 张和友;邓思颖;;普通话、粤语比较义系词句的句法差异及相关问题[J];汉语学习;2009年03期
4 徐盛桓;;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J];外国语文;2010年05期
5 徐盛桓;;语言研究的心智哲学视角——“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之五[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钟百超;;VN构块研究——从名动互含假说和论元结构理论看动词-名词关系[J];语文学刊;2009年10期
7 钟百超;;相邻关系视角下的省略句式研究[J];语文学刊;2009年12期
8 雷卿;;外延内涵传承与隐喻的生成及理解[J];中国外语;2010年05期
9 张薇;肖家燕;王旭;;从三个视角探讨认知与文化[J];国际学术动态;2008年01期
10 何爱晶;;歇后语研究新论——心智哲学的观点[J];现代外语;2011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志栋;语用要点识别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2 刘倩;委婉表达新论[D];河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朱雁冰;从真实性的角度看汉语中的时态算子对正极项的允准[D];湖南大学;2007年
2 华鸿燕;委婉语研究的心智哲学视角[D];河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2426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242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