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礼德的“并协与互补原理”与中国古代辩证法
本文关键词:韩礼德的“并协与互补原理”与中国古代辩证法
【摘要】:系统功能语言学创始人韩礼德提出的语言系统的并协与互补原理,是21世纪西方功能主义思潮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从语言哲学的视角可以看出,语言系统的并协与互补原理与中国古代辩证法有诸多相通之处,它既体现了韩礼德语言哲学中的辩证统一思想,又是中国古代辩证法值得在语言学研究领域推广的佐证。
【作者单位】: 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基于意义进化理论的语言构建性研究”(11YJA740119) 江苏科技大学人才启动资助项目“基于意义进化理论的语法隐喻研究”
【分类号】:B21;H0-05
【正文快照】: 系统功能语言学创始人韩礼德提出的语言系统的并协与互补原理,是21世纪西方功能主义思潮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从语言哲学的视角可以看出,语言系统的并协与互补原理与中国古代辩证法有诸多相通之处,它既体现了韩礼德语言哲学中的辩证统一思想,又是中国古代辩证法值得在语言学研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严世清;;意义进化论理论溯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年01期
2 王品;;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互补思想——M.A.K.Halliday新著Complementarities in Language述介[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美嘉;牟为姣;;从认知角度看二人转人物描写隐喻[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2 姜晖;;概念隐喻理论:质疑与发展[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3 冯雪红;戎林海;;原型义项排列法在综合类英汉词典编纂中的使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4 孙边旗;;词义演变的转喻认知机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5 马辰庭;袁一平;;隐喻和转喻的交叉互动——隐转喻理论视角下的英语“愤怒”习语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6 俸振海;;基于转隐喻的歇后语认知解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7 邹幸居;;唐诗缺省现象的认知透视和翻译策略[J];长沙大学学报;2014年03期
8 刘振平;;双音节形容词作状语的认知语义条件[J];国际汉语学报;2014年01期
9 许冉君;;莫言《蛙》的文体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4年09期
10 何远秀;杨炳钧;;韩礼德的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观与方法论[J];东南学术;2014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品;人称系统中词汇与语法的互补[D];复旦大学;2011年
2 丛迎旭;汉英错位修饰现象语法隐喻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3 时妍;满语多义词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年
4 赵文超;中学科学教科书中的知识表征[D];厦门大学;2014年
5 刘志成;英汉人体词一词多义认知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6 冯志国;语篇阅读的新修辞视角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7 蒋向勇;现代汉语缩略语的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8 施红梅;类型学视野下的英汉名词短语关系化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9 周姗;多模态视角下的俄语公益广告话语分析[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4年
10 刘先清;语法中注意分配的认知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琼;基于概念整合认知模型的汉语新词翻译探讨[D];湘潭大学;2013年
2 岑俊毫;英语电影评论语篇中的鉴赏系统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3 严梦宁;框架语义学视角下的英汉科技翻译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3年
4 王晓凤;福克纳意识流文体语篇功能分析[D];济南大学;2013年
5 林小丹;高中英语教材中记叙文的态度资源分析[D];闽南师范大学;2013年
6 陈乾;英汉运动事件句式句法特征对比研究[D];湖北大学;2013年
7 王翠娇;初中英语听力多模态教学模式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3年
8 马珲彬;英语言语幽默中刻意曲解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9 夏丹;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认知机制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年
10 陈悦;概念隐喻视角下的中英隐喻表达的文化异同[D];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严世清;论韩礼德的语言哲学思想[J];外语研究;2002年02期
2 丁建新;;功能语言学的进化论思想[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仕儒;;论经验与“概念构架”的更新——以“互补原理”为例[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1年03期
2 孙裕文;思维功能“二象性”互补原理初探[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2期
3 罗翊重,蔡毅;论正反对称互补原理及其应用[J];社会科学;1986年12期
4 阳兆祥;论波尔的互补原理[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2期
5 罗翊重;蔡毅;;论正反对称互补原理及其应用——关于若干哲学基础理论的互补解析[J];昆明师专学报;1987年03期
6 李莉 ,王为高;试析选择论对互补原理的认识论意义的误解[J];求是学刊;1990年01期
7 钟明;互补原理——来自微观世界探索的新思维[J];学海;1990年02期
8 李桂海;再谈“互补原理”在历史研究中的运用[J];学术交流;1990年03期
9 周生春,王诗宗;老子“道论”与互补原理——兼谈道家思想的一条复兴之路[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3年01期
10 李秀林;互补原理与态迭加原理的物理意义[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程民治;;包容科学与人文合流的玻尔互补原理[A];第十六次全国原子、原子核物理研讨会暨全国近代物理研究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宗晶;宋吉伦对“波粒跳跃并协互补原理”科学发现的解释[N];大众科技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力;互补关系与共同量子测量[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立兵;玻尔互补原理认识论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2977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297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