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益阳方言连读变调的优选论分析

发布时间:2017-12-20 03:03

  本文关键词:益阳方言连读变调的优选论分析 出处:《暨南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益阳方言 连读变调 优选论 限制条件


【摘要】:本论文旨在优选论框架下对益阳方言的单字调和连读变调现象进行分析。迄今为止,有关益阳方言连读变调现象的材料都止于对其的描写性研究,且都是关于两字组,很少有关于其它多字组的描写。然而,本论文将对益阳方言的单字调和二字组的变调现象进行描述,在此基础上,先通过语音实验验证益阳二字组和部分动宾三字组变调现象,再采用优选论对益阳方言连读变调进行分析和解释。益阳声调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在益阳方言25种双音节组合中,变调形式有五种:(1)34→33/重音节或重音节;(2)13→33/重音节或重音节;(3)41→11/重音节或重音节;(4)21→11/重音节或重音节;(5)45→44/重音节或重音节。通过这五条变调规律可以发现,益阳方言两字组的变调结果是平调—低平调、中平调和高平调。并且,在益阳方言里,只有轻读音节发生变调,而重读音节基本保持不变。随后,本文分别运用实验法和优选论证实了益阳方言的连读变调情况。作者首先通过Praat分析了益阳方言单字调、两字组连读变调和部分三字组连读变调,然后再利用优选论限制条件分析了益阳方言两字组连读变调,并得出了益阳方言两字组连读变调限制条件的排列等级关系。总而言之,语音实验法和优选论很好地、充分地解释益阳方言连读变调现象。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在于:(1)益阳方言的曲折调可以分解为声调元素,载调单位是莫拉,由此简化了益阳方言两字组变调现象分析,使得关于益阳方言连读变调的解释直白易懂;(2)益阳方言两字组连读变调的标记类制约条件与声调结构相关,主要来源于声调表层的音系结构,通过标记类制约条件和忠实类制约条件的交互作用,有利于区别益阳方言与邻近方言;(3)益阳方言两字组连读变调现象的分析是其三字组或四字组连读变调现象分析的基础,三字组或四字组都是由两字组或三字组构成。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172.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延河;“连读变调歌诀”续貂[J];语文建设;2001年07期

2 符昌忠;海南村语的连读变调规律[J];语言研究;2005年03期

3 子月;也谈三个上声连读变调的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年04期

4 喻卫平;;明代的上声连读变调现象[J];中国语文;1997年05期

5 刘俐李;20世纪汉语连读变调研究回望[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6 李小凡;汉语方言连读变调的层级和类型[J];方言;2004年01期

7 詹伯慧,刘镇发;广东饶平上饶客家话的两字连读变调[J];方言;2004年03期

8 马秋武;再论“天津话连读变调之谜”[J];当代语言学;2005年02期

9 孙景涛;;连读变调与轻声产生的年代[J];方言;2005年04期

10 马秋武;;“天津话连读变调之谜”的优选论解释[J];中国语文;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梅;;天津方言三字组的连读变调[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2 王萍;;邯郸话二字组连读变调的音系分析[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3 丁维莉;;An Analysis of Tone Sandhi in Disyllabic Sequence in Huangxian County Dialect[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3年

4 毛洪波;;汉语连读变调解释性研究述评[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3年

5 唐健雄;;满城话连读变调的层次[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6 房青;;湘潭方言声调及连读变调的优选论分析[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3年

7 吕东莲;;河北狼山话的声调及连读变调[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3年

8 张新婷;;乌回话连读变调和轻声的优选论分析[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3年

9 尹玉霞;;汉语连读变调对优选论的挑战[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10 胡伟;;遵义话两字组连读变调的声学实验[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晓梅;广西融水诶话声调形成的优选论分析[D];南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昆儿;赣语新干三湖话语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2 屈亚军;翼城方言对翼城琴剧唱腔音乐风格的影响[D];山西大学;2015年

3 霍帅帅;河北成安方言语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4 张芬;益阳方言连读变调的优选论分析[D];暨南大学;2015年

5 赵小英;忻州方言的连读变调[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6 储丹丹;连读变调习得偏误的优选论分析[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7 曾莉莉;丰城方言的连读变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黄燕华;海门话的连读变调[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王美淼;玉山(樟村)方言的连读变调[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陈佩娟;基于上声连读变调的词语组合形式研究[D];安徽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3104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3104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4d2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