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标记的语源模式的跨语言考察
本文关键词:追问标记的语源模式的跨语言考察 出处:《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追问标记 终竟义词 真值验证词 否定极项 重复/追加义词系
【摘要】:追问标记是表示对问题答案的追究语气的语言表达式。追问标记主要有以下几种来源:终竟义词、表示时间先后的词、真值验证词、否定极项、统括性范围词、重复/追加义词、PDN-型固定短语。终竟义词易演变为追问标记是因为它含有极量意义。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易演变为追问标记,是因为追问标记总位于初次询问之后、追加询问之前。真值验证词、否定极项、追问标记、统括性范围词可以共标,是因为前三者的强调作用是一以贯之的,以统括性范围词呈现的[+完全]义素为基础,区别只在于强调对象是肯定语气(完全肯定),还是否定语气(完全否定),抑或疑问语气(完全疑问)。重复/追加义词能演变为追问标记是因为追问标记的优选话语模式是追加询问。PDN-型固定短语易演变为追问标记则是因为它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作者单位】: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汉语历史语义演变的专题研究”(2009JJD740014) 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跨语(方)言视角下语气副词的语法化研究”(12YYC016) 江苏高校哲社研究基金项目“终竟义词的共时变异与历时演变的跨语(方)言研究”(2012SJB740011)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
【分类号】:H04
【正文快照】: 0.引言追问标记是表示对问题答案的追究语气的表达,如汉语“到底、究竟”等;英语on earth、ever、atall等。本文探讨追问标记的语源模式。经考察我们发现,从跨语/(方)言角度看,追问标记的语源除终竟义词(如汉语“到底、究竟”)外,还有:1)表示时间先后的词,如粤语“先”、德语d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李小平;;“果然”的成词过程及用法初探[J];东方论坛;2007年01期
2 张秀松;;语气副词“到底”的历史形成[J];古汉语研究;2012年01期
3 李延林;“究竟、到底”的英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1年02期
4 张秀松;;“究竟”义“到底”句的句法、语义和语用考察[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4年01期
5 张传彪;从英汉“诅咒语”(Swearword)看中西方文化差异[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刚;连词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要略[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2 王媛媛;;中古汉语中的介词“着”[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黑维强;;论古代契约文书的文献特点及词汇研究价值[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4 张家合;;元刊杂剧的疑问词语[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5 陶智;刘胜;;论古汉语中反身代词的转指用法[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6 曹小云;《论衡》疑问句式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7 孙前进;;《洛阳伽蓝记》方位词及相关问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8 王仕平;;《初刻拍案惊奇》带助词的述补结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9 刘海琪;;浅析《京本通俗小说》中的“动+将”结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10 陆婷雅;;三国志平话中的把字句和将字句[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周小婕;;数词研究综述[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吴万和;;从中古汉语词汇语法现象看《列子》是托古伪书[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陈玲;;“生”缀考[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3年第1期[C];2013年
4 周苇风;;秋菊之落英辨证[A];东方丛刊(2001年第4辑 总第三十八辑)[C];2001年
5 黄小平;;宁都客家话疑问语气系统略述[A];江西省语言学会2013年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谷峰;先秦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冯炜;《唐律疏议》问答体疏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黄月华;汉语趋向动词的多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胡晓慧;动词后“上”与“下”、“来”与“去”的语义演变及其不对称性[D];浙江大学;2010年
7 孙晓玄;基于《汉语大词典》语料库的宋代新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宋桔;《语言自迩集》的文献和语法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李顺美;《老乞大》《朴通事》常用词汇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权娥麟;汉魏晋南北朝寓言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佳;浅析《训世评话》中的兼语句[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孟洋;《祖堂集》动结式述补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崔显丽;《清平山堂话本》连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胡玉国;《型世言》处置式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邢国飞;《文选》诗歌词语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朱丽艳;《左传》与《世说新语》位移动词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曹思海;《醒世姻缘传》“被”字句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宋艳欣;基于语料库的汉语VP-neg-VP式反复问句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9 谢静;隆安丁当平话副词系统[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10 金灿;现代汉语假设复句语用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J.Pustejovsky;张秀松;张爱玲;;生成词库论简介[J];当代语言学;2009年03期
2 张秀松;;语气副词“到底”的历史形成[J];古汉语研究;2012年01期
3 冯雪燕;;从空间最边缘到语气的最终追究——从四大名著看极量词“到底”的形成[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张传彪;从汉字本源看中西方诗歌发展轨迹之迥异[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5 张秀松;;“到底”的共时差异探析[J];世界汉语教学;2008年04期
6 马U,
本文编号:13222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322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