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汉语“逮捕”概念场动词词义演变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古汉语“逮捕”概念场动词词义演变研究 出处:《古汉语研究》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以中古汉语"逮捕"概念场词汇系统中"收"、"执"、"擒"、"捕"、"摄"、"捉"、"拘"、"逮"、"录"等9个动词为考察对象,选取14部典籍作为中古汉语的代表文献,从共时角度描写和分析这些词语在文献中的使用情况,进而探求各个动词词义的来源和演变过程,旨在揭示中古汉语"逮捕"概念场词汇系统的基本面貌,同时运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和转喻理论,阐释了该概念场中动词词义演变的机制。
【作者单位】: 杭州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古律部汉译佛经单音动词词义演变研究”(项目编号12YJC740039
【分类号】:H131
【正文快照】: 一中古汉语“逮捕”概念场词汇统计“逮捕”是司法过程中相关执行人员暂时剥夺犯罪嫌疑人人身自由的一种最严厉的强制措施,因而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逮捕”概念场。在不同历史时期或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发展阶段,覆盖在这个概念场词汇系统的成员及使用情况不尽相同。所有表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萧红;;汉语“捕捉”义动词的历时演变和共时分布[J];长江学术;2007年03期
2 张辉,孙明智;概念转喻的本质、分类和认知运作机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周敏;方宗祥;;“都是……惹的祸”构式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肖薇;夏竞成;;语用视角下的认知转喻和语篇连贯[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3 邓敏;;网络语言中的转喻现象[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2期
4 孙亚;;转喻的原型观[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5 李克;李淑康;;哲学视域下的转喻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6 舒红凌;;李清照词中的隐喻和转喻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7 田新颖;;概念合成与“门”族词的生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8 路卿;李忠艳;;转喻指称及回指语研究综述[J];大家;2010年15期
9 乔玲玲;;转喻与语篇连贯的建构[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10 滑凡;丁研;;转喻思维的物质支架:来自中国文化中抓周仪式的验证[J];大学英语(学术版);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黎雨薇;;英语动物名词动用的隐转喻认知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莉;转喻与话语的符号—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欣;英汉借词范畴化认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3 张磊;汉英视觉动词语法化的认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4 周大军;军语的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5 李祖祥;控制与教化[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高航;现代汉语名动互转的认知语法考察[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7 胡方芳;现代汉语转喻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吕艳辉;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手部动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9 司建国;认知隐喻、转喻维度的曹禺戏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10 石洛祥;中国英语学习者惯用语块习得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振偎;意象图式在意义构建过程中的作用[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2 宋洋;隐喻转喻对比分析[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3 张文方;汉语网络语言的认知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周莎;身体复合词的语义分析[D];北京大学;2011年
5 梁洁;“反X”词语模的多角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丞;单音复述副词构成的前项隐含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思危;李白送别诗中的概念隐喻和转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陈辉;产品广告汉译英的转喻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9 向友青;英语v-ing结构从范畴化到非范畴化转变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10 王茹;进行体语法化中的转喻机制研究[D];宁波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张辉,承华;试论汉英语法形式的转喻理据与制约[J];外语研究;2002年06期
2 王文斌;概念合成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回顾与思考[J];外语研究;2004年01期
3 钱军;句式意义——句法与语义关系的若干理论问题[J];外语研究;2004年02期
4 张辉,周平;转喻与语用推理图式[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鲜;符其武;;从语义场看词义演变的类型[J];新东方;2006年02期
2 吴会灵;;“会”义浅析及其实词虚化[J];法制与社会;2007年11期
3 梁芳;;“黄”的词义演变及其文化内涵[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4 荆亚玲;;“礼拜”小考——《汉语大词典》勘误一则[J];语文学刊;2007年17期
5 杜雪娟;;隐喻认知与词义演变[J];文教资料;2009年24期
6 蓝越;;“吃”在“食用”语义场中的发展[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年11期
7 洪成玉;释“闻”[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5期
8 邵莹;;古今词义演变中的指称转移现象[J];柳州师专学报;2006年03期
9 王俊霞;;从“染指”的使用看词义感情色彩的演变[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10 敬晓红;;摭谈汉语的词义演变情况[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牟云峰;;感觉类形容词的词义演变——从自身感觉到认知世界[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李行健;;词义的演变漫议[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3 盛男;李福印;;从“朝”与“暮”的词义演变看汉语语言及思想中的时间构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周明强;;歧义的形成与消解的认知分析[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谭慧敏;左飚;;词汇语义、认知心理与社会文化—由同志的词义演变调查所引发的思考[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杨晓军;;英汉语中结构式类型划分及其内在承继关联的认知分析[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邹仁;;“了”、“却”的语法化以及“了”、“却”的替换[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8 吴彩霞;;语篇信息结构的认知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杨晓军;;英汉语中动结构式类型划分及其内在承继关联的认知分析[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谢志民;;“女书”中的百越文化遗存[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三辑)[C];199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黄树先 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教授;寻找词义演变的奥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刘永耕;同音字构成的异形词应该怎样统一[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3 解玺璋 北京日报社;逛一逛黄氏语词“超市”[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刘永耕;同音同义字构成的异形词应该怎样统一(上)[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5 刘楚群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隐现句的句法象似性分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倩;敦煌变文单音动词词义演变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2 郭晓妮;古汉语物氃位移概念场词_Y系统及其发展演变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雷冬平;近代汉语常用双音虚词演变研究及认知分析[D];浙江大学;2006年
4 陈平;古汉语心理动词词义演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5 陈敏;宋人笔记与汉语词汇学[D];浙江大学;2007年
6 吴恩锋;基于经济报道标题语料库的概念隐喻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7 李天贤;认知框架视角下的语篇连贯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8 王晶芝;元旦社论中的概念隐喻历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9 安兰朋;《说文通训定声》词义引申研究[D];安徽大学;2005年
10 王志军;英汉被动句认知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剑鸣;变动型模糊限制语的认知理解[D];重庆大学;2005年
2 姜凌;动态语境的认知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3 张爱珍;语义模糊的认知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4 陈熙;现代汉语非标记被动句的认知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5 王秀娟;言语行为转喻的认知角度研究及其在《红楼梦》中的语用功能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6 寇丽莉;“心”隐喻的认知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辛丹;认知视角下的英汉动物隐喻语义歧视对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仇晓春;对前后方位的认知分析[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武燕;鄂尔多斯晋语四音格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10 扈启亮;文学作品中的标示名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3263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326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