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从词汇语义学视角看《现代汉语词典》对多义词的释义特点

发布时间:2018-01-10 04:19

  本文关键词:从词汇语义学视角看《现代汉语词典》对多义词的释义特点 出处:《理论月刊》2014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多义词 义位结构论 陪义 基义 语素义


【摘要】:义位结构论是词汇语义学关于义位的理论之一,认为义位包含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尤其是义位的微观结构将义位分成义值和义域,义值内部又包含基义和陪义,是对义位进行的更细致的划分。文章从词汇语义学的义位结构论出发,重新审视了《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多义词的释义情况,发现了一些新特点,即陪义的凸显、陪义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多义词的词义中、语素义不同程度地对应于多义词的各个义位所包含的基义等。从义位结构论出发,有利于将词义研究引入更细致、微观的层面。
[Abstract]:The theory of semantic structure is one of the theories of lexical semantics, which holds that the sememe contains macro structure and micro structure, especially the micro structure of sememe, which divides the meaning into the sememe and the semantic domain. The semantic value contains the basic meaning and the accompanying meaning, which is a more detailed division of the sememe.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semantic structure theory of lexical semantics. This paper reexamines the interpretation of polysemous words in Modern Chinese Dictionary (6th Edition), and finds some new features, that is, the salience of accompanying meaning, which exists in the meaning of polysemous words to varying degrees. Morphemes correspond to the basic meanings contained in various meanings of polysemous words to varying degrees. Starting from the theory of semantic structure, it is advantageous to introduce the study of word meaning into a more detailed and micro level.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H136
【正文快照】: 一、引言作为词义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多义词一直以来都是汉语词汇学界研究和关注的焦点。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对多义词的研究角度不一而足,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多义词与同音词的区分、多义词内部的意义类别及关系、多义词的词义体系、多义词的成因、多义词的词典释义、多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邹酆;论义项的概括与“分合”[J];辞书研究;1980年04期

2 符淮青;;词义和构成词的语素义的关系[J];辞书研究;1981年01期

3 杨金华;;释义·义项划分·义项排列(上)——《现代汉语词典》和《小罗贝尔法语词典》的对比初探[J];辞书研究;1987年04期

4 杨金华;;释义·义项划分·义项排列(下)——《现代汉语词典》和《小罗贝尔法语词典》的对比初探[J];辞书研究;1987年05期

5 章宜华;多义性形成的认知机制与词典义项的处理——兼谈多义词的语义理据及词典义项的解读[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6 杨蔚;;词典的原型释义模型建构[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9年02期

7 孙良明;汉语同音词、多义词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山东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62年00期

8 田兵;多义词的认知语义框架与词典使用者的接受视野——探索多义词义项划分和释义的认知语言学模式(一)[J];现代外语;2003年04期

9 王惠;;词义·词长·词频——《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多义词计量分析[J];中国语文;2009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蕾;;武汉市楼盘名称的语义特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2 王钢;李慧娟;刘贺熹;;影响俄语多义词转义的若干因素[J];安顺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3 杜珍珍;高小弘;;义位宏观结构的民族性[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4 王亚婷;;小议词语的感情色彩义[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8期

5 秦莉;;从“工薪族”、“上班族”二个词语看民族人的词类观[J];才智;2008年19期

6 王轶高;;汉语与“香”有关的同义词词族[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7 张洁;黄婧;杨莉莉;;英汉模糊词在新闻报道中的对比分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8 彭晓;;聚合、类推与词义衍生——基于“跳水”的个案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贾超琴;;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手段对多义现象的阐释[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12期

10 田龙菊;;英语短语动词的认知语义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刘善涛;李敏;;基于信息库的新词词汇共性分析与教学策略研究[A];中国计算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9-2011)[C];2011年

2 金科芳;;符号学视角下的英语词条结构[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李妮;;从典型理论看词典中文体意义的标注方式[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于屏方;;汉、英词典意义索引结构设立情况的对比分析[A];中国辞书学会第六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禚晓;解海江;;《现汉》词汇规范体系建立与发展初探[A];中国辞书学会第六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韩淑红;吴远庆;;《现代汉语词典》一、五版的外来词语源对比考察[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翁碧琼;;从认知角度认识一词多义现象[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范泊静;;训诂在词典释义中的应用[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芳宇;唐五代量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胡连影;解读《意义(?)文本》模式[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任敏;现代汉语非受事动宾式双音复合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哈申格日乐;现代蒙古语常用亲属称谓词的语义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李冬英;《尔雅》普通语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冀芳;济宁方言义位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杨霞;初期现代汉语新词语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8 王洪明;俄汉阐释动词词义的元语言释义对比[D];黑龙江大学;2011年

9 赵允敬;现代汉语单音节形容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王姝;紧缩及其句法语义后果[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瑞芹;英汉多义词“手”的认知研究及其对英语词汇教学启示[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耿冰;“实现事件”结构词汇化模式的英汉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刘金凤;面向自然语言处理的汉语句子语义知识库构建研究[D];鲁东大学;2009年

4 林承亮;汉语颜色词“白”的修辞阐释[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晨;人体词的认知研究及其对英语词汇学习的启示[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6 张茜;现代汉语人体词素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善涛;基于《信息库》的对外汉语新词教学研究[D];鲁东大学;2011年

8 周明海;核心语义角色句法实现的词汇语义制约[D];鲁东大学;2011年

9 禚晓;《现汉》词汇规范体系的建立与发展[D];鲁东大学;2011年

10 贺婷;概念隐喻及概念转喻理论视野下的英语多义词的认知机制和认知理据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陆宗达;王宁;;古汉语词义研究——关于古代书面汉语词义引申的规律[J];辞书研究;1981年02期

2 张联荣;词典释义中的词义和语素义[J];辞书研究;2001年02期

3 周荐;;兼类词词性与多义词义项关系试说——《现汉》第5版“V+N”式双字词词性标注问题解读[J];辞书研究;2007年03期

4 章宜华,黄建华;语言学理论对词典释义的影响[J];现代外语;2000年01期

5 蒋绍愚;;打击义动词的词义分析[J];中国语文;2007年05期

6 张博;现代汉语同形同音词与多义词的区分原则和方法[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年04期

7 靳光瑾,肖航,富丽,章云帆;现代汉语语料库建设及深加工[J];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凤鹏 ,刘雯;《说文》同训词的语义系统分析[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年03期

2 卢凤鹏;《说文》“明”的语义结构系统[J];贵州文史丛刊;1997年01期

3 匡鹏飞;从《拍案惊奇》到现代汉语词义演变的考察[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02期

4 唐超群;;“义位”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年01期

5 夏中华,刘吉艳;汉语流行语词语义位的相似转移分析[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卢凤鹏;《说文解字》异词同训的定位分析[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4年02期

7 焦妮娜;几个语义学术语内涵的重新界定[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2年03期

8 冯海霞;义位中隐含语义角色的分类及特征[J];烟台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9 郭伏良;现代汉语语义场分析初探[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10 解海江,张志毅;谈《现汉》对义位褒贬陪义的标注[J];辞书研究;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杜晶晶;;对外汉语初级词汇的义位存在研究——基于两套对外汉语初级教材义位的计量研究[A];首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解海江;章黎平;;汉语文化词典的设计与编纂[A];2004年辞书与数字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张志毅;;辞书编纂现代化的基础理论(代序)[A];2004年辞书与数字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高成建;;“不成”的语法化研究综观[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李轶 吉林大学文学院;情感类义位的范围与分类献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张志毅;“眼睛是在脸上笑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莉;现代汉语多义词新探[D];山东大学;2005年

2 于飞;两汉常用词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3 安兰朋;《说文通训定声》词义引申研究[D];安徽大学;2005年

4 解海江;汉语编码度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5 闫从发;基于《汉语大词典》语料库的时代汉语词汇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6 江傲霜;六朝笔记小说词汇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李轶;情感类同义词素并列式复合词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张少英;同义心理活动动词解析模式研究[D];北京大学;2013年

9 何书;《说文通训定声》的词义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吴先文;东汉单字为训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科;汉语中“悲伤”类义位的理据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2 王芳;“厚薄”、“轻重”两组形容词性状范畴类义位的历时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3 袁庆;“清洗”范畴诸义位意义结构的历时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4 赵玮;“凭借”义词语组合变化情况对比及其与词义演变的关系[D];云南大学;2012年

5 杜珍珍;从词汇石化现象谈义位的民族性[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6 解海江;汉语方言义位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7 杨啸;清代“给”字句考察[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8 苏颖;《庄子》名、动、形同义复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张元治;《太平经》单音节同义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10 王蕴璐;汉语颜色词探微[D];天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038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4038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96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