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学界对佩雷尔曼和奥布莱茨-泰特卡新修辞学思想的认知过程
本文关键词: 新修辞学 论辩 佩雷尔曼 正义 出处:《江淮论坛》2012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韩国学界一直通过詹姆斯.克罗斯怀特(James Crosswhite)和米泽斯洛.马讷里(Mieczyslaw Maneli)理解新修辞学理论,而他两人都不甚强调奥布莱茨-泰特卡在理论研究中的作用。在韩国对佩雷尔曼的研究仍旧是法学专业的学生、法律哲学家与语言学家在主导。韩国新修辞学研究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在于韩国学生理解佩雷尔曼的关键概念(如"辩证推理"及"论辩")时存在不一致性。这种不一致表明某些佩雷尔曼的表述(如定义、思维之间的联系与思路)本身就是论辩的话题。韩国新修辞学研究中的其他问题还有英语在其中的影响,在对佩雷尔曼和奥布莱茨-泰特卡的研究中也是如此。这种学术殖民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变,这违背了佩雷尔曼主张的多元化、多样的和谐以及平衡理念。
[Abstract]:South Korean academics have been using James Crosswhiteand Mieczyslaw Manelii through James Cross White and Mieczyslaw Manelie). Understand the new rhetoric theory. Neither of them stressed the role of Oblets-Tetka in theoretical research, where Perelman is still a law student. Legal philosophers and linguists dominate. A major problem in the study of Korean neo-rhetoric is that Korean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key concepts of Perelman (such as "dialectical reasoning" and "debate"). This inconsistency indicates some of Perelman's statements (such as definitio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nking and thinking) is itself a topic of debate. Other problems in Korean new rhetoric research include the influence of English. The same is true of Perelman and Oblatz-Tetka. This kind of academic colonization is unlikely to change 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contrary to Perelman's ideas of pluralism, diversity of harmony, and balance.
【作者单位】: 韩国外国语大学;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H05
【正文快照】: 一、佩雷尔曼在韩国与韩国的法律推理1945年摆脱日本的殖民统治,取得独立后,大韩民国以民主的名义维持着专制的、民粹的、发展的军事化统治机制,成为典型的后殖民时代第三世界国家的样本。当朴正熙将军(GeneralPark Chung-hee)在1961年利用军事政变取得统治以来,实际在依靠军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武宏志;“论证逻辑”的突破[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2 廖文丽;论西方古典修辞学与美国新修辞学[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3 康泽民,樊明明;论古典修辞学与新修辞学的“部目”观[J];山东外语教学;2005年01期
4 从莱庭;μ学派的《普通修辞学》与新修辞学[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5 鞠玉梅;;新修辞学的后现代主义特征[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6 徐丽月;;国内伯克新修辞学研究综述[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12期
7 邹爱民;谈西方新修辞学时期写作教学的发展[J];菏泽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3期
8 刘晓燕;;中国视觉修辞研究的进路[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9 李显杰;从现代到后现代:当代修辞学理论辨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柴改英;张翠梅;;从修辞学定义管窥西方新修辞学的特点和发展动态[J];修辞学习;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晋荣东;;协商民主与论辩理论[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2 赵艺;;论语用论辩理论的课堂教学实践[A];第二届海峡两岸逻辑教学学术会议专辑[C];2006年
3 康泽民;樊明明;;论古典修辞学与新修辞学的“部目”观[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康泽民;樊明明;;论古典修辞学与新修辞学的“部目”观[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5 苏向荣;;论政策过程论辩转向的逻辑意义[A];第二届海峡两岸逻辑教学学术会议专辑[C];2006年
6 卢春荣;王森波;;阿列克西法律论证理论述评[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1辑)[C];2010年
7 武宏志;丁煌;;谬误研究评论[A];1995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5年
8 武宏志;;法律逻辑的两个基本问题:论证结构和论证型式[A];法律逻辑与法学教育——第十五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9 杨世秀;;“承认”说的论证规则及其应用[A];逻辑研究文集——中国逻辑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10 徐学会;;王希杰先生的零度偏离观[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旅美学者 吴澧;大师来自大世界[N];南方周末;2010年
2 弗兰斯·H. 范·爱默伦 《论辩》编辑部,焦兵译;《论辩》:一份有关推理的国际刊物[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安东尼·布莱尔 拉尔夫·约翰逊 汉斯·汉森 克里斯托弗·廷代尔《非形式逻辑》编辑部,焦兵/译;《非形式逻辑》杂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熊明辉 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从普遍性追求到个性研究的兴起[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刘兵;作为修辞的法律[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2 戴津伟;法律中的论题及论题学思维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3 薛婷婷;我国对外报道新修辞情境理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涂家金;英语论辩修辞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孙光宁;可接受性:法律方法的一个分析视角[D];山东大学;2010年
6 云红;西方修辞论辨理论与应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冉杰;德性法律论证理论及其应用[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雪飞;佩雷尔曼新修辞学法律论证理论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2 徐立业;阿列克西理性论辩理论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3 侯晓杰;论新修辞学视角下的法律论证[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4 黄坚;从论辩学角度对比中西方辩论赛[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5 孙荣;新修辞学批评文本解读方法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6 董晋雯;Malcom Williams论辩理论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介评[D];山西大学;2010年
7 丁华文;法律论证的修辞学进路[D];山东大学;2012年
8 王志伟;修辞学及其在法庭论辩中的应用[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9 王孟斐;我国司法裁判方法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10 应腾;辩论的逻辑分析[D];浙江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625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462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