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字句否定形式研究
本文关键词: “比“字句 否定形式 出处:《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概述了关于"比"字句否定形式"没有"句和"不比"句的相关研究,考察了"不比"句语义的不确定性和语用特点,并就如何将研究成果与实际运用相结合进行了探讨。
[Abstract]: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levant studies on the negative form of "bi" sentence "no" sentence and "no comparison" sentence, and examines the semantic uncertainty and prag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no compare" sentence. How to combine the research results with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is discussed.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在现代汉语比较范畴中,“比”字句具有核心的地位,用来比较不同事物以及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下的差别。其基本句式为“X比Y·Z”,一般将“X、Y”称为比较项,“Z”是结论项。因为“比”字句在汉语比较范畴中的重要性,很多学者从句式、语义和语用方面对其进行了多方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王黎;;“不比”句多义性动因考察[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张和友;差比句否定形式的语义特征及其语用解释[J];汉语学习;2002年05期
3 谢仁友;;现代汉语歧义句式“X不比Y·Z”的语义类型[J];语文研究;2006年02期
4 吴福祥;;试说“X 不比 Y·Z”的语用功能[J];中国语文;2004年03期
5 相原茂;汉语比较句的两种否定形式——“不比”型和“没有”型[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华;;“才”重读与非重读时语义、语用功能差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刘颖;现代汉语中几种表示相同比较的句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3 徐茗;比字句结果项与比较点的联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4 高华;;汉语里的“话题问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5 蒋庆荣;;汉语和日语条件句的对比[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6 王婷婷;;试论句尾“了”的使用条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7 于琳琳;;爱V不V句式的句法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8 纪莹;;《醒世恒言》否定关系的比字句[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9 田化冰;关于可能补语的教学[J];安顺师专学报;2001年04期
10 王华;;小句宾语句中宾语小句的语义类型及其整合特征[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影;付莉;;韩国中小学生“是”的错序偏误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2 鲁晓琨;;助动词“会”和“能”的隐喻对比[A];对外汉语研究的跨学科探索——汉语学习与认知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邢红兵;张旺熹;;现代汉语语法项目的标注及统计研究[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4 张建强;;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疑问句使用情况调查[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李劲荣;;内涵、外延与汉语修饰成分的标记隐现[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6 周小兵;何黎金英;杨氏金芝;;越南留学生学习汉语难点分析[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7 杨德峰;;以朝鲜语为母语的学生趋向补语的习得顺序——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研究[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8 鲁晓琨;;助动词“会”的语义探索及与“能”的对比[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9 古川典代;;对日汉语教学法的一个新的提示——“软诱导方式教学”和“翻译训练法”[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10 蔡建丰;;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疑问句系统考察[A];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王道英;“这”、“那”的指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5 赵娟廷;汉韩公文语体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潘文;现代汉语存现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李善熙;汉语“主观量”的表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8 史银Y,
本文编号:14637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463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