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自然会话的语体特征及信息流向——一项基于语体学方法的考察
本文关键词: 非自然会话 准备性 信息 出处:《当代修辞学》2012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语体分类有多种维度,以准备性/随机性、单向性/交互性、在场/非在场、即时/非即时和冗余/非冗余等语体特征为依据,可区分出自然会话和非自然会话。非自然会话基于交际过程中的准备性,必然在信息传递方向上具有单向性,倾向于传递冗余信息,传递过程可以具有空间上的非在场性和时间上的非即时性。在综合以上五个语体特征基础上,可把非自然会话中的信息传递模式分为五种:信息传递对象为听者、信息传递对象为听者和不在场第三方、信息传递对象为在场第三方、信息传递对象为不在场第三方和信息传递对象为在场第三方和不在场第三方。
[Abstract]:There are many dimensions in stylistic classification, which are based on the features of preparation / randomness, unidirectional / interactive, presence / non-presence, instant / non-instant and redundancy / non-redundancy. It can distinguish between natural conversation and unnatural conversation. Unnatural conversation is based on the preparation of communication process and must be unidirectional in the direction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and tends to transfer redundant information. The transfer process can be spatially non-existent and temporal non-instantaneous. on the basis of synthesizing the above five stylistic features. There are five modes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in unnatural conversation: the object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is the listener, the object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is the listener and the third party is absent, and the object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is the third party present. The object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is an absent third party and the object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is a third party present and an absent third party.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
【分类号】:H05
【正文快照】: 一、非自然会话及其语体特征1.非自然会话语体是修辞学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语法学中观察或者解释语言现象的一个维度,相关研究经历了从语体的整体语言表现特点的描述到将语体分解为特征或要素的转变,如方梅(2007)、张伯江(2007)等就是从语体特征和语体要素角度对相关语体进行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张伯江;;语体差异和语法规律[J];修辞学习;2007年02期
2 陶红印;;操作语体中动词论元结构的实现及语用原则[J];中国语文;2007年01期
3 刘大为;言语学、修辞学还是语用学?[J];修辞学习;2003年03期
4 方梅;;篇章语法与汉语篇章语法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李熙宗;关于语体的定义问题[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杨波;张辉;;跨感官感知与通感形容词研究[J];外语教学;2007年01期
3 盛永生;新时期语体研究中的论争[J];修辞学习;2004年02期
4 缪俊,胡芳方,阮文善;“零度”的困境——试论修辞与修辞学的价值[J];修辞学习;2005年03期
5 李熙宗;关于语体的定义问题[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6 钟小勇;;可插入成分与重动句信息结构分析[J];语言科学;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熙宗;霍四通;;语体与语言规范化[A];世纪之交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第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2 郭中;易美珍;;篇章语序的认知功能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潘世松;不同年龄段语用主体语体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蔡玮;新闻类语篇研究的语体学意义[D];复旦大学;2004年
3 林大津;跨文化言语交际:互动语用修辞观[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4 李秀明;汉语元话语标记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5 董育宁;新闻评论语篇的语言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6 曾炜;绝对程度副词及相关形式的应用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张莹;基于语体的对外汉语中高级听力教学模式初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郑燕芳;网络言语行为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3 高俊霞;新闻话语中的引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王沛;国家行政公文言语行为分析[D];暨南大学;2006年
5 邵长超;文艺语体和科技语体形谓句对比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6 张琳;移就的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7 曹其升;现代汉语中的反叙实范畴[D];河南大学;2008年
8 白雁;现代汉语代词重叠现象之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彭瑛;篇章目录及其语法特点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2 陶红印;试论语体分类的语法学意义[J];当代语言学;1999年03期
3 刘大为;我们需要怎样的语言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4 蔡艳玲;谈语言的冗余现象及功能[J];河南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5 张伯江;施事宾语句的主要类型[J];汉语学习;1989年01期
6 胡明扬;语体和语法[J];汉语学习;1993年02期
7 张德禄;语篇内部衔接的原则[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8 聂新艳;;冗余现象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9 王军;;论篇章距离对回指先行语可及性的影响[J];山东外语教学;2006年01期
10 张德禄;语篇连贯研究纵横谈[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9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明;;面向东南亚的对外汉语教育资源开发策略[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曾小荣;汉语自然会话与非自然会话中的第三人称零形回指对比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645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464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