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语素“祗”考论

发布时间:2018-01-26 04:55

  本文关键词: 祗 抵 支 词缀 出处:《语文研究》2014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祗"在唐五代时期的敦煌文献及禅籍中是一个较为活跃的语素。有学者认为"祗"有时用为本义,有时为由本义虚化而来的前缀;有学者认为变文中的"祗"均为词缀;有学者认为"祗"或借作"知",或已无实义,是由它的本义虚化而来的前缀;还有学者认为敦煌契约文书中的"祗当"之"祗"借为"抵"。文章在广泛调查语料的基础上,从"抵""祗""支"之间严整的对应关系入手加以论证,认为并非所有的"祗"均为词缀,它有两个主要意义:一为其本义,即"恭敬"义(后来发展为词缀);一则借作"抵"。另外,"祗"还与"支"有部分交叉。
[Abstract]:"only" is a more active morpheme in Dunhuang documents and Zen books in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Some scholars think that "only" is sometimes used as the original meaning, sometimes because of the prefixes of the original meaning. Some scholars think that the "only" in Bianwen are affixes; Some scholars believe that "only" or by "knowledge", or has no real meaning, is from its original meaning from the vacuity of the prefix; There are also scholars who believe that the "only should" in the Dunhuang contract document is borrowed as "arrival." on the basis of extensive investigation of the language data, the article starts with the strict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arriving" "only" and "supporting". It is believed that not all "only" are affixes, it has two main meanings: one is its original meaning, that is, the meaning of "respect" (later developed to affix / affix); In addition, only "only" and "support" are partially intersected.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
【分类号】:H13
【正文快照】: 0引言“祗”在唐五代时期是一个较为能产的语素,由“祗”作前语素的双音词有“祗当”“祗承”“祗对”“祗敌”“祗遣”“祗拟”“祗准”“祗备”“祗供”“祗候”“祗劝”等。这些词中后一语素的意义与整个双音词的意义联系较为显豁,那么语素“祗”该如何理解呢?关于语素“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董志翘;唐五代词语考释[J];古汉语研究;200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俊勋;从高诱注看东汉北方代词系统的调整[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2 毛远明;;汉魏晋南北朝碑刻文献文字研究的初步设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3 王媛媛;;中古汉语中的介词“着”[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褚福侠;;元曲“量词+儿”用法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5 曾昭聪;;敦煌文献词汇研究法四题[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6 曾良;;明清小说词语俗写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7 郑贤章;;汉文佛典疑难俗字考释[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8 费爽;;略论汉字使用中的重文现象[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9 方云云;;近代汉语“脖子语义场”主导词的历时演变[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10 刘光明;《颜氏家训》的被动句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平忠;;中古以O啛R音由}0廔洪的雕散式音燮[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周有斌;;制约音译外来词形式选择的原则[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蒋仁萍;;古代汉语代词“之”的回指用法与语序的互动[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应学凤;;右文说与语音象似性[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吴万和;;从中古汉语词汇语法现象看《列子》是托古伪书[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武宏琛;;现代汉语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研究述评[A];第五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2年

7 潘志刚;;论汉语词汇的双音节化?[A];江西省语言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李亚茹;;《鼻奈耶》量词研究[A];2012西南地区语言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C];2012年

9 张显成;庄利果;;论简帛制度对后世古籍制度的影响[A];历史文献研究(总第28辑)[C];2009年

10 尹雯;;陕甘宁清至民国时期方志方言文献中的疑问代词[A];西北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曲丽玮;元刊杂剧复字词汇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杜凤梅;古齐鲁语声母系统构拟[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艳红;唐五代方位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洪梅;中古入声韵在明清韵书中的演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杨先明;0-5岁汉语儿童语言发展的认知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7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冯炜;《唐律疏议》问答体疏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秦曰龙;清抄本《五音通韵》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武晓丽;汉语核心词“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海瑛;《万历野获编》分词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曹萍;府城官话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林琳;“代词+(的)+名词”结构中“的”字隐现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苏章海;进化与融合:中西语言学元语言关键词系统对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王晶晶;《孟子》的介词“以”[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姜丹丹;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插入语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师璐露;《国语》语言艺术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颖;《常语寻源》及其所辑释民俗语汇和俗语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雪;《世说新语》主谓句系统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燕芳;《儿女英雄传》亲属称谓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文宽;敦煌古历丛识[J];敦煌学辑刊;1989年01期

2 刘永华;唐中后期敦煌的家庭变迁和社邑[J];敦煌研究;1991年03期

3 黄征;敦煌文献中有浙江文化史的资料[J];浙江社会科学;1995年01期

4 李明权;《俄藏敦煌文献》第七卷介绍[J];敦煌研究;1996年04期

5 李鸿恩;敦煌研究院文献信息资料网络化管理实践与思考[J];敦煌研究;2001年04期

6 张小艳;删字符号卜与敦煌文献的解读[J];敦煌研究;2003年03期

7 张子开;敦煌文献中的白话禅诗[J];敦煌学辑刊;2003年01期

8 包菁萍;敦煌文献《咏廿四气诗》辑校[J];敦煌研究;2005年01期

9 ;学术信息[J];敦煌研究;2005年01期

10 秋子;敦煌书法的书体及特色[J];青少年书法;2005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森;杨诚;;敦煌文献所见于阗玉石之东输[A];唐史论丛(第十三辑)[C];2011年

2 张涌泉;;灿烂的敦煌文化——从语言文学的角度谈谈敦煌文献的价值[A];常书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C];2004年

3 李索;赵君;;敦煌文献《春秋经传集解》缀合四则[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C];2004年

4 关长龙;曾波;;敦煌韵书斯二○五五之谜[A];常书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C];2004年

5 冯培红;;从敦煌文献看归义军时代的吐谷浑人[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6 张小孴;;试论敦煌书仪的语料价值[A];常书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C];2004年

7 董志翘;;敦煌社会经济文献词语略考[A];常书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C];2004年

8 惠宏;;英藏黑水城文献Or8212/1343号脉法残片考——兼论黑水城文献与敦煌文献的互串问题[A];西夏学(第一辑)[C];2006年

9 李索;赵君;;敦煌文献《春秋经传集解》缀合四则[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全国首届东周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景盛轩;;敦煌写本《大般涅i镁分忌滩筟A];常书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秘书长 柴剑虹;《敦煌经部文献合集》评介[N];光明日报;2008年

2 记者 邢宇皓;百件敦煌文献期待公众修复认捐[N];光明日报;2006年

3 记者 王坤宁;中国书店藏敦煌文献展首次亮相[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4 林世田;敦煌文献是修复,还是原样保存?[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5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张涌泉教授;提高敦煌文献整理研究水平的当务之急[N];光明日报;2000年

6 记者 高峰 穆东 朱华颖;敦煌文献今何在?[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7 郝春文;敦煌文献整理工程亲历记[N];北京日报;2004年

8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荣新江教授;敦煌文献整理校录琐议[N];光明日报;2000年

9 记者 粟丹;国图举办敦煌文献展览[N];中国文化报;2000年

10 王启涛;“吐鲁番学”[N];光明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娇;敦煌文献服饰词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2 张小艳;敦煌书仪语言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3 朱大星;敦煌本《老子》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4 杜朝晖;敦煌文献名物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5 窦怀永;敦煌文献避讳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6 韩春平;敦煌文献数字化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7 李强;敦煌写本《|o金》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8 许建平;敦煌经籍叙录[D];兰州大学;2006年

9 韩锋;敦煌本儒家文献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10 赵晓星;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密教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琴;英藏敦煌文献(S10-S522)量词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曹丽萍;敦煌文献中的唐五代祥瑞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高原;唐代马球运动考[D];兰州大学;2006年

4 李拜石;敦煌说唱文学与古代信息传播[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朱俊鹏;敦煌风水类文书初探[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6 朱悦梅;甘州回鹘与周边关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任海燕;唐代敦煌吐鲁番地区妇女生育问题试探[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8 熊崧策;汉晋敦煌士人学术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9 崔鸣敏;书海钩沉—董康日本访书事迹述略[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10 许文芳;古代敦煌民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考论[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647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4647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4a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