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语用评论语的语用调节性及其积极语用效应——争辩性电视节目中主持人话语分析
本文关键词: 元语用评论语 语用调节性 积极语用效应 争辩性电视节目 出处:《外语教学》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元语用评论语反映交际者为实现特定语用效应,对交际实施语用调节的意识。本文在框架分析(frame analysis)视角下,探讨争辩性电视节目中主持人话语中元语用评论语的语用调节性及其积极语用效应。语料分析发现,元语用评论语通过框定、转换框架、重新框定过程对信息内容和言语行为等进行调节,实现四大积极语用效应:推进交际进程、调节信息内容、引导交际方向与方式、缓和紧张氛围。本研究深化对机构交际中元语用语言现象的认识。
[Abstract]:Meta-pragmatic comments reflect the communicative awareness of pragmatic regula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a specific pragmatic effe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agmatic adjustment and positive pragmatic effects of meta-pragmatic comments in the host's discourse in argumentative TV programs. The corpus analysis shows that meta-pragmatic comments are framed and transformed into a framework. The reframe process regulates the information content and speech act, and realizes four positive pragmatic effects: to promote the communication process, to regulate the information content, and to guide the direction and mode of communication. This study deepens the understanding of meta-pragmatic language phenomena in institutional communication.
【作者单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商务英语学院;
【基金】:广东省哲学社科“十二五”规划项目“话语和谐—不和谐取向的社交语用研究”(项目编号:GD12CWW08)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H030
【正文快照】: 1.引言本研究属于Caffi(2006:82-88)提出的元语用研究的第三层次:话语管理与调节意识。何自然等(2006:290)把元语用意识在语言层面留下的痕迹称为元语用标识语,本文关注其中一类,元语用评论语。迄今,有的研究从宏观上阐述元语用研究关涉的不同层面与方面(Caffi 2006;Mey 199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吴炳章;张德玉;;指类句的元语用学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2 姜晖;;元语用视角下的功能性言语探究[J];当代外语研究;2011年04期
3 侯国金;;元语的层级性和语用标记性[J];当代外语研究;2011年08期
4 冉永平;;论语用元语言现象及其语用指向[J];外语学刊;2005年06期
5 蔡少莲;;语言变异的元语用分析[J];外语学刊;2006年04期
6 魏在江;;语篇连贯的元语用探析[J];外语教学;2005年06期
7 侯国金;语用含糊的标记等级和元语用意识[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卫平;;元语用意识与含糊语用的功能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肖娴;;双关翻译:语义—语用共质下的“异构”[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11期
3 吕雪松;;论称呼语的元语用意识和标记等级[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11期
4 尹蕊;;语言模糊和语用模糊[J];池州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5 车丽娟;王建伟;;纸笔语言测试与计算机化语言测试的等效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6 黎万里;;浅析大学英语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年03期
7 徐波;郭政敏;;On Pragmatic Vagueness in Diplomatic Language[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年03期
8 魏娉婷;席晓青;;《红楼梦》中王熙凤的话语权力阐释[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1年04期
9 周淑萍;;语用视阈下的语境研究及启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10 岑群霞;;《红楼梦》与《源氏物语》之语用模糊比较[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文兵;汉英维护言语行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陈小兆;《卖花女》话语文体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侯国金;语用标记等效原则[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4 陈万会;中国学习者二语词汇习得认知心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廖巧云;C-R-A模式:言语交际的三维阐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6 侯涛;语言顺应与戏剧文体[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王海峰;现代汉语离合词离析形式功能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8 王美玲;对外汉语文化语用教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志英;现代汉语特殊否定现象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10 周莉;现代汉语“别说”的语义、功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明娟;关联—顺应模式下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答记者问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X};英汉言语行为类话语标记语的认知语用阐释[D];西南大学;2011年
3 王秋凤;高中生词汇学习策略使用与词汇量和英语水平的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潘畅;方文山歌词语篇连贯的认知解读[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敏;大学英语教师课堂用语中元语言使用情况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刘龙;事件域认知模型框架内语篇连贯的多维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7 卢春梅;语篇衔接与连贯机制的认知解读[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8 吕双;元语用意识在英美政要访华高校演讲语篇中的体现[D];黑龙江大学;2011年
9 周燕;顺应论视角下媒体中“XX门”的社会语言现象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10 高小燕;中国EFL学习者在二语习得中的语用迁移现象[D];天津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北海;概称句本质与概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魏在江;会话含意和语篇连贯[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3 项成东;;等级含义的语用研究综述[J];当代语言学;2006年04期
4 李永;;元语言理论视野下的汉语语文教学[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10期
5 刘森林;元语用论概述[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6 王振华;张大群;张先刚;;马丁对语篇语义的研究[J];当代外语研究;2010年10期
7 安华林;元语言理论的形成和语言学的元语言观[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5年01期
8 冉永平;言语交际的顺应—关联性分析[J];外语学刊;2004年02期
9 张丽萍;从基于庭审图式的话语理解论法官的言语反应[J];外语学刊;2005年05期
10 冉永平;;论语用元语言现象及其语用指向[J];外语学刊;2005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魏在江;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4682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468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