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汉语副词探源二则
本文关键词: 副词 趁常 可知 近代汉语 来源 出处:《学术论坛》2012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近代汉语中,时间副词"趁常"当是由副词"趁时"类推而来的。语气副词"可知"来源于短语"可知"。"知"因"以身喻心"的隐喻的作用,由感知动词转化为认知动词,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性评述。相应地,"可+知+复杂的命题宾语"结构也由述宾关系被重新分析为状中关系。在频率机制的作用下,表达临时性主观评述义的状语成分"可知"逐渐规约化,并最终凝固成一个语气副词。
[Abstract]:In modern Chinese, the adverb of time "taking advantage of ordinary" is derived from the analogy of adverb "while while". The adverb of mood "knowable" originates from the phrase "knowable". From the perceptual verb to the cognitive verb to express the subjective comments of the speaker. The structure of "knowable and complex propositional object" has also been reanalyzed from the relation of the object to the object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ate and the middle. Under the function of the frequency mechanism, the adverbial component of expressing the temporary subjective comment "knowable" is gradually regularized. And finally solidified into a mood adverb.
【作者单位】: 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明清吴语虚词的来源及其演变研究”(12YJA740111)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近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近源,许多现代汉语(含方言)的语法词汇现象都可以追溯到近代汉语。不过由于现代汉语方言语法词汇研究相当薄弱,学者们对近代汉语中方俗词语的研究也是做得很不够的。在当前的语法化研究中,也存在着重共同语而轻方言、共同语虚词与方言虚词的研究相脱离的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媛媛;;中古汉语中的介词“着”[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张定;;枞阳方言被动标记“着”的历史来源及其语法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吴青峰;;涟源古塘方言与蓝田方言疑问句比较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4 刘亚男;;略谈“相”的词义演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5 叶建军;《醒世姻缘传》中的比拟式[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6 胡伟;;上古至近代汉语“上”、“下”的语法化[J];北方论丛;2011年06期
7 田照军;肖岚;;《汤显祖戏曲集》字序对换的双音词初探[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8 周一民;北京话的轻音和语法化[J];北京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9 孙立新;;关于户县方言“着”字的补充讨论[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江山丽;;“例如”是词还是词组[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陈瑶;;“给予”义动词兼表“施受”的动因研究——以徽语祁门话的“分”为例[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吴万和;;从中古汉语词汇语法现象看《列子》是托古伪书[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梁银峰;;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语法问题札记[A];中国的立场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谷峰;先秦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陈全静;汉语并列式双音时间副词的词汇化及相关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6 龚娜;湘方言程度范畴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步连增;语言类型学视野下的汉语量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叶晓锋;汉语方言语音的类型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宋桔;《语言自迩集》的文献和语法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李顺美;《老乞大》《朴通事》常用词汇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敏;“难不成”的衍生过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朱丽艳;《左传》与《世说新语》位移动词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孔燕;《封神演义》处所介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秋玲;《元刊杂剧三十种》被动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吴慧敏;《金瓶梅词话》称数法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6 楼浙琼;《新编五代史平话》程度副词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7 常荣;汉语“建筑”类动词语义场的历史演变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杨艳华;《型世言》范围副词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毛雪蓉;现代汉语“来”的分布及用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朱春秋;唐宋时期的近指代词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宏;;近代汉语“着(著)”字被动句及其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分布[J];语文研究;2006年02期
2 王晓红;;河南南阳方言中的代词[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8年10期
3 黄晓宁;;说“剩”[J];语文学刊;2010年20期
4 聂丹;;时间副词“一面”探析[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5 雷冬平;;语气助词“便是”的语法化及相关结构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年02期
6 翟燕;;“也罢”的来源及语法化过程[J];唐都学刊;2008年04期
7 李熠;;《红楼梦》范围副词分类研究[J];科技信息;2010年21期
8 兰和群;古汉语副词来源的历史梳辨[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9 李培涛;;《西游记》副词札记[J];语文学刊;2010年03期
10 李思明;《水浒全传》中的虚词“便”与“就”[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富保;;《水浒传》语汇与武平方言对照例释[A];客家文化研究(下)[C];2004年
2 ;关于汉语词类系统历史演变的思考·提纲[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3 王高娃;红英;;现代蒙古语副词搭配规律初探[A];少数民族青年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研究与进展——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青年自然语言信息处理、第二届全国多语言知识库建设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徐祖友;;评《现汉》“然”尾词中的副词[A];中国辞书学文集[C];1998年
5 王茜;;方式副词“赶紧”、“赶快”和“赶忙”的共时比较[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6 张颖;;日中机器翻译中汉语副词的数据处理[A];第三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苗杰;;王希杰“潜”“显”理论再评——《修辞学通论》读后感[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郭启辉;;浅析近代汉语副词“都”的源流内容[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9 郭万青;;《国语》中的“曰”字与“云”字分析[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10 冯蒸;;满文标音《正音切韵指掌》研究[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二辑)[C];199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林波;第九届全国近代汉语学术研讨会在温州召开[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2 陈榴;市井画卷古语遗响[N];光明日报;2007年
3 孙琴;谈《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大力”等词语的解释[N];语言文字周报;2008年
4 天津中医药大学 罗根海;力戒望文生义[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5 主持人 志勇;回国篇①[N];国际商报;2003年
6 汪维辉;古人如何“吃饭”[N];语言文字周报;2011年
7 王如辰;“忽悠忽悠”东北话[N];吉林日报;2005年
8 张骅;继往开来,,推动我国语言学事业的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0年
9 叶宝奎;汉语语音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N];人民日报;2001年
10 京讯;错读错写错用[N];文汇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振羽;《三言》副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冬青;北京话副词史(1750-1950)[D];苏州大学;2011年
3 栗学英;中古汉语副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莹;近代汉语并列关系连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5 肖小平;代动词“为”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6 陈丽;汉语转折范畴的历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7 李顺美;《老乞大》《朴通事》常用词汇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唐贤清;朱子语类副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张庆冰;《祖堂集》完成体动词辨析[D];山东大学;2011年
10 毛帅梅;现代汉语副词及类副词的功能层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敏;“难不成”的衍生过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胡颖;先秦祈使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3 岳刚;安徽五河方言语法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孙春飞;《左传》中状态副词的类别及其语法功能[D];暨南大学;2010年
5 侯海芹;3-6年级小学生汉语书面表达中副词偏误的考察分析及教学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6 谢静;隆安丁当平话副词系统[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陈林萍;反义副词“至多”、“至少”的对称与不对称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顿婷;现代汉语“何X”类副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杨忍;现代汉语短时类副词个案考察[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丞;单音复述副词构成的前项隐含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4743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474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