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A为N所V”结构的功能及其渊源

发布时间:2018-01-29 20:39

  本文关键词: “A为N所V”结构 判断结构 被动结构 “为”与“所”的演化轨迹 渊源与语法化 出处:《语言研究》2012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古代汉语中的"A为N所V"结构,既可是个判断结构,亦可是个被动结构;然而,二者并无渊源关系。二者的语法化既与"为"字虚化为判断动词和被动标记介词有关,也与"所"字虚化为泛义代词衍生出"所V"结构和虚化为焦点标记有关;判断动词"为"与"所V"结构组配生成了判断结构,被动标记介词"为"与焦点标记"所"组配生成了被动结构。
[Abstract]:The " A - N " structure in ancient Chinese is not only a judging structure , but also a passive structure ; however , there is no source relation between them .

【作者单位】: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分类号】:H141
【正文快照】: 在古汉语中,“A为N所V”句法结构既是个有形式标记的典型被动结构,但它同时也是个表述判断的结构。因此,严慈(1995)认为它“包含着判断和被动双重句式的基因”,存在着两种功能,一是表判断,二是表被动。用作判断句,“为”是判断动词,“N所V”是对A之有关情状、类属等内容所作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朱德熙;;自指和转指——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J];方言;1983年01期

2 严慈;“A为N所D”也是判断句式[J];古汉语研究;1995年03期

3 董秀芳;重新分析与“所”字功能的发展[J];古汉语研究;1998年03期

4 卞仁海;古汉语被动式“为N(之)所V”探源[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5 饶星;古汉语的“为……所”句式[J];宜春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6 孟凯;;构式视角下“X+N_(役事)”致使复合词的范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语文研究;201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道流;指称、陈述理论及其对上古语法研究的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2 王梅洁;;浅析赵岐《孟子章句》中关于谓词转指的注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3 李明;古代汉语教学中“者”“所”问题的处理[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赵彩红;;“烙饼”类同形异构复合词“潜标记”转指的认知[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5 洪丽娣;;上古汉语“(受事主语)·为·宾·动·之”句式的再思考——以“今为赤帝子斩之”为例[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6 袁本良;“者”“所”“之”在句法转换中的作用——读《中国文法要略》的思考之二[J];安顺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7 刘利;;“然而”的词汇化过程及其动因[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8 戴婷婷;浅析汉语名词化现象[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汪大明;古汉语谓词性成分转指的形式分化[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10 邵天松;粘着体宾动词的配价分析[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潘雪莲;;词典中名词释义模式的选择[A];中国辞书学会第六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赵敏之;;“的”字结构的语义可省略形式[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马薇薇;;“VP者”与“VP的”的对应关系[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陆俭明;;对“NP+的+VP”结构的重新认识[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5 周静;;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三原则与三模式的对应[A];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C];2008年

6 丁加勇;;隆回湘语双宾句句式研究[A];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第二届国际汉语方言语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祖生利;;《元典章·刑部》直译体文字中的特殊语法现象[A];蒙古史研究(第七辑)[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春阳;面向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名+名”逻辑语义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2 谢晓明;相关动词带宾语的多角度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龙国富;姚秦汉译佛经助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徐阳春;关于虚词“的”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5 延俊荣;给予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曹跃香;现代汉语“V+子/儿/头”结构的多角度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马丽;《三国志》称谓词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8 匡鹏飞;时间词语前后分句共现状态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仁强;认知视角的汉英词典词类标注实证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10 詹卫东;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短语结构规则研究[D];北京大学;199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敏;“的字结构”与“の字结构”的异同考察[D];南昌大学;2010年

3 杨宁;[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4 陈烁;《儿女英雄传》状态词研究——从《儿女英雄传》与《红楼梦》的比较看《儿女英雄传》中状态词的若干特点[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5 李志军;先秦汉语双宾语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6 帅志嵩;双重因素影响下的僧传语言[D];四川大学;2002年

7 刘春卉;“动+名”偏正结构形成原因的考察[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8 李振中;单项定语的性质与“的”字的隐现[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9 陈安平;动词复叠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10 杨荣贤;《新书》动词及相关句法现象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韩敬体;;全面反映汉语词汇发展的新面貌——谈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的收词问题[J];辞书研究;2006年01期

2 董秀芳;重新分析与“所”字功能的发展[J];古汉语研究;1998年03期

3 陆俭明;;构式语法理论的价值与局限[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4 陆俭明;;“句式语法”理论与汉语研究[J];中国语文;2004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孟凯;现代汉语“X+N_(役事)”致使复合词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宗开;;“被XX”构式和传统汉语被动结构的对比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2 张秀明;;浅析英汉被动结构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1年19期

3 金美娟;;小议几种特殊结构的被动语态[J];青苹果;2011年Z1期

4 崔贤文;;不能用于被动语态的情况[J];青苹果;2002年04期

5 吴元培;;动词被动语态题解析[J];青苹果;2008年07期

6 郭泽秀;;一“母”同生 意义迥异[J];青苹果;2004年Z1期

7 徐庆玲;;浅谈英语主动形式表示被动意义[J];青苹果;2002年05期

8 张兴旺;;汉英被动表述句法结构比较研究[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9 李新利;;学习者笔语中BE动词的类联接研究[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1年03期

10 刘静;;论英语主动语态转化为被动语态的限制[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陈宝玉;;从英译汉看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差异[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2 邵志洪;;汉英受事论元语法化对比研究——从汉语话题性结构的英译转换谈起[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宋学舟;岳前进;王延林;冯胜;马迎新;;海洋结构不均匀沉降监测分析[A];第十五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C];2011年

4 孙路;刘晚成;林均岐;;几何参数表达的压杆挠曲线方程的解析与应用[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蕴峰;中国学生对英语被动结构的习得[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2年

2 詹建明;机器人研磨自由曲面时的作业环境与柔顺控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2年

3 李国东;钢结构损伤诊断实用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海红;基于信息依存语言模型的英汉被动结构对比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2 刘星宇;俄汉语中被动结构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穆瑞锋;汉英被动结构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程荣;英汉被动结构句法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5 费玉英;汉英被动结构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6 胡勇;从汉语被动结构的演变看汉语注重话题的语言类型特征[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7 张伟伟;基于语言迁移理论的高职学生英语被动结构使用偏误的调查与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吴敏;英语被动结构的理想化认知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蔡建光;《骆驼祥子》的被动结构及其英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10 陈冰飞;英语被动语态的语用理据[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743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4743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59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