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济源方言形容词生动形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29 19:14

  本文关键词: 济源方言 形容词性生动形式 语法特征 语用特征 出处:《浙江财经学院》2013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本文以济源方言口语为研究对象,选择济源方言中最具地方特色的形容词生动形式进行描写,系统揭示了济源方言形容词生动形式在结构、语法和语用上的特点。力求客观地反映处于晋方言和中原官话过渡地带的济源方言形容词生动形式的全貌,为方言语法的研究提供可靠的材料依据。 本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为绪论。首先介绍了济源的地理人口、历史沿革和济源方言的概况;其次明确了汉语方言和晋语形容词研究的现状,并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对济源方言形容词生动形式进行了界定;最后明确了本课题的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及相关说明。 第二章对济源方言附加类形容词生动形式的结构展开描写并进行了横向的方言比较。附加类形容词生动形式可以分为七小类:附加前缀类XA式;附加中缀类AXXA/AXXB式;附加后缀类细分为A儿式、AXYZ式、AXY式、ABXY式。 第三章对济源方言重叠类形容词生动形式的结构展开描写并进行了横向的方言比较。重叠类形容词生动形式分为八小类:重叠式细分为AA儿式、XAA式、ABB式、AXBB式、AABB式、ABAB式、XAXB式、A眉A眼式。 第四章对济源方言形容词生动形式的语法功能展开描写。首先对形容词生动形式作谓语、定语、状语、补语、主宾语的句法特征进行了重点描写;其次对形容词生动形式的句法组合能力进行了简单描写。 第五章对济源方言形容词生动形式的语用特征进行探讨。首先对晋语形容词生动形式的典型的词缀“圪”的语用进行描写;其次分析了度量形容词儿化生动形式语用特征;最后对济源方言中特有的形容词生动形式“老AA”的相关语用问题进行了阐释。 第六章为结论。首先对本文进行小结,并对进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总结。
[Abstract]:This article takes the spoken language of Jiyuan dialect as the research object, chooses the most local characteristic adjective vivid form in Jiyuan dialect to carry on the description, has revealed the Jiyuan dialect adjective vivid form in the structure systematically. The grammatical and pragmatic features of Jiyuan dialect, which are in the transitional zone of Jin dialect and Central Plains Mandarin dialect, are sought to reflect the full picture of the vivid form of adjectives in Jiyuan dialect, which provides a reliable material basis for the study of dialect grammar.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Firstly, it introduces the geographical population,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Jiyuan dialect. Secondly, it clarifi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adjective research in Chinese dialect and Jin dialect, and defines the vivid form of adjectives in Jiyuan dialect on the basis of former Xian's study. Finally,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opic, research methods and related explanations are clarified. The second chapter describes the structure of the vivid form of the adjunctive adjectives in Jiyuan dialect and makes a horizontal comparison in dialects. The vivid forms of the adjunctive adjectives can be divided into seven sub-categories: additive prefix type XA type; Additional affix class AXXA/AXXB; The additional suffix class is subdivided into A child type AXYZ type and AXY type AXY type. The third chapter describes the structure of the vivid form of reduplicative adjectives in Jiyuan dialect and makes a horizontal dialect comparison. The vivid forms of reduplicative adjectives are divided into eight subcategories: reduplicative adjectives are subdivided into AA and XAA types. ABB, AXBB, AABB, AABB, XAXB,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Chapter 4th describes the grammatical functions of the vivid forms of adjectives in Jiyuan dialect. Firstly, it focuses on the syntactic features of adjective vivid forms as predicate, attributive, adverbial, complement and subject object. Secondly, the syntactic combination ability of vivid adjectives is briefly described. Chapter 5th probes into the prag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vivid forms of adjectives in Jiyuan dialect. Firstly, it describes the pragmatics of the typical affixes "GE" in the vivid forms of adjectives in Jin dialect. Secondly, it analyzes the prag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ivid form of metric adjectives. Finally, the pragmatic problems of the vivid adjective "Lao AA" in Jiyuan dialect are explained. Chapter 6th is the conclusion. Firstly, this paper is summarized, and the problems that need further research are summarized.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财经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17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光普;;形容词生动形式的格式[J];思维与智慧;1987年06期

2 李永燧;;哈尼语形容词的生动形式[J];民族语文;1986年04期

3 冯英;;水语AB式形容词[J];南开语言学刊;2007年01期

4 赵月琳;;形容词生动形式直接作定语初论[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5 贺卫国;;双峰方言的形容词生动形式[J];贺州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6 孙也平;;黑龙江方言附加式形容词多音后缀[J];语言研究;1988年02期

7 林丽卿;;广播中闽南语的单音形容词[J];东南传播;2005年Z1期

8 赵惠;;形容词生动形式的外部表现[J];职大学报;2011年03期

9 任林深;山西闻喜话形容词的生动形式[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3期

10 康忠德;;居都仡佬语形容词构形法研究[J];铜仁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绍麒;张文峰;姜岚;侯仁魁;;CADI系统的建设与胶东方言电子语音语料库的研制[A];全国第八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JSCL-2005)论文集[C];2005年

2 邱尚仁;邱笑宸;;江西概况与江西方言及方言文化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张嘉星;;西洋传教士闽南方言研究述略[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5年

4 舒新宇;;屈原在其作品中使用了哪些溆浦方言[A];中国楚辞学(第十三辑)——2007年中国溆浦屈原及楚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李春晓;;《说文解字六书疏证》所引方俗考[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6 张绍麒;姜岚;张文峰;侯仁魁;;胶东半岛方言电子语音语料库的研制与方言电子语音词典编纂[A];2004年辞书与数字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苏金智;;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中的双语双方言问题[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8 张嘉星;;西方传教士与闽南方言辞书[A];海峡两岸辞书学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徐睿渊;李爱军;方强;王霞;;方言语音语料库建立的问题与解决方法——以厦门方言为例[A];第八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10 王伟;;也谈方言岛问题[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巷扉 通讯员 范正民;全国重点非遗专著《庆元方言研究》面市[N];丽水日报;2010年

2 记者 姜小玲;方言写作,锦上添花还是多此一举[N];解放日报;2011年

3 周政;方言是地域文化研究的活化石[N];安康日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王锦华;大同方言研究的三驾马车[N];大同日报;2011年

5 记者 李静;“第四届官话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市举行[N];安康日报;2007年

6 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 邵慧君邋甘于恩;多元化的岭南方言值得珍惜与保留[N];南方日报;2007年

7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 邵则遂;浅谈扬雄方言研究后继乏人的原因[N];光明日报;2007年

8 李竹深;闽南方言用字之我见[N];闽南日报;2008年

9 董玉梅;朱建颂:追寻武汉方言之根[N];长江日报;2005年

10 记者 梁婷;抢救深圳方言追寻文化之根[N];深圳特区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建华;山西方言“子”缀研究[D];河北大学;2012年

2 阮咏梅;浙江温岭方言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3 王雪梅;内蒙古晋语凉城话及其变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4 肖萍;江西吴城方言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5 柳春;甘肃临夏方言回腔语音格局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田阡子;东亚语言复合元音的类型及渊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7 杜凤梅;古齐鲁语声母系统构拟[D];南开大学;2010年

8 杜晓萍;十九世纪外国传教士所撰福建闽南方言文献语音和词汇系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9 赵红梅;汉语方言词汇语义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10 王智群;《方言》与扬雄词汇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会芳;济源方言形容词生动形式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3年

2 彭薇;赣州方言形容词生动形式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2年

3 张子华;河曲方言词缀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逯全秀;莒南方言语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5 吕昭君;山西交城方言代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虹;商河方言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高倩;河北南皮方言语音调查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8 易霞霞;湖南省岳阳县筻口镇方言语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韩婷;古县方言初探[D];苏州大学;2010年

10 孙夫荣;山东莒县方言语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741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4741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c5f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