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汉语象声词的语义与标写形式

发布时间:2018-01-30 01:09

  本文关键词: 汉语 象声词 标写形式 出处:《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从形与义的角度来看,记录象声词的字其偏旁与所指称对象之间有着密切关系。我们往往可以从其偏旁看出其指称对象,甚至感知其词汇意义。由于诸种因素的影响,象声词的标写形式存在着极大的"任意性"。象声词的不同标写形式在竞争过程中,可能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同时并存,并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展开相互间的竞争,使用频率较高的形式往往就会逐渐凝固、保存下来,使用频率较低的形式可能逐渐失去生存的机会,或者只在某些方言中留存和使用。
[Abstract]: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form and meaning,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iation of the words recording onomatopoeia and the referential object, from which we can often see the referential object. Even perceiving its lexical meaning.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factors, there is a great "arbitrariness" in the marking and writing forms of pictograms, which are in the process of competition. May coexist in a very long period of time, and in the process of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on between each other, the use of high frequency forms will tend to solidify gradually, preserved. Forms that are used less frequently may gradually lose their chances of survival, or may be retained and used only in certain dialects.
【作者单位】: 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湖北师范学院语言学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1JJD740017)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2011A316) 湖北师范学院人才引进项目(2009F001)
【分类号】:H13
【正文快照】: 为了对汉语象声词的形音义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我们从唐宋、金元、明清三个阶段展开分析,每个阶段选取一到两部有代表性的作品对其中的象声词进行穷尽性的计量统计。如唐宋时期主要以唐诗宋词为研究对象,金元时期则以元曲为研究对象,明清时期主要以明清小说为研究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赵爱武;象声词:从《诗经》到《元曲》[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宋莉华;方言与明清小说及其传播[J];明清小说研究;1999年04期

3 赵爱武;;AABB式象声词的构成及其词汇化[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文国;张文强;;《醒世姻缘传》方俗词语拾零[J];蒲松龄研究;2009年02期

2 邹宗良;;《醒梦骈言》与吴方言——兼论蒲松龄不是该书的作者[J];蒲松龄研究;2009年02期

3 张文国;;《醒世姻缘传》方俗词语补释[J];蒲松龄研究;2011年01期

4 王坤;《醒世姻缘传》中的山东方言例释[J];滨州师专学报;1998年03期

5 傅来兮;;《金瓶梅词话》语词释补——以陕北方言为据兼与《汉语大词典》相较[J];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08期

6 师为公;华夏版《醒世姻缘传》注释撷误[J];方言;2000年02期

7 宋开玉;近代汉语语词举正[J];古汉语研究;2002年02期

8 王文晖;《清平山堂话本》校点拾补[J];古汉语研究;2003年04期

9 雷汉卿;;《醒世姻缘传》方言词补释[J];古汉语研究;2006年03期

10 赵爱武;汤欣;;AABB式象声词的产生与发展[J];湖北社会科学;2014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冀芳;济宁方言义位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张小平;近代汉语反语骈词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3 徐云知;李绿园的创作观念及其《歧路灯》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4 凌硕为;新闻传播与小说情调[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宋开玉;明清山东方言词缀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6 陈源源;清末吴方言字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7 王美雨;车王府藏子弟书方言词语及满语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东波;《何典》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韦明凤;《全唐诗》拟声词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3 张文超;元曲中象声词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笑舒;大连方言词汇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郭培培;《客座赘语》词语研究[D];广州大学;2011年

6 李艳;山西省方山县方言词汇研究[D];广西大学;2011年

7 顾海芳;《镜花缘》语言现象散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8 袁锦贵;《儿女英雄传》新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黄志辉;论“三言”地域特征描写的作用[D];南昌大学;2007年

10 韩璐;《俚语证古》及其民俗语汇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黄霖;《金瓶梅》作者屠隆考续[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4期

2 张一舟;从《跻春台》的校点看方言古籍整理[J];方言;1995年02期

3 晏均平;《拍案惊奇》与遵义方言[J];贵州文史丛刊;1994年02期

4 王世华;;《红楼梦》语言的地方色彩[J];红楼梦学刊;1984年02期

5 刘钧杰;元代象声词的两种变化[J];汉语学习;1985年03期

6 杨爱姣;近代汉语三音词发展原因试析[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荣;;趣味英文象声词[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2 云锋;要注意学习象声词[J];汉语学习;1980年06期

3 赵爱武;;近20年汉语象声词研究综述[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02期

4 敏生智;略谈安多藏语中的象声词[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7年03期

5 季红;谈英语象声词及其翻译[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6 王联芬;藏语象声词浅谈[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04期

7 高会成;汉语象声词的语音规律和语法功能初探[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1996年01期

8 卢 平;象声词的修辞作用[J];安阳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9 刘钧杰;元代象声词的两种变化[J];汉语学习;1985年03期

10 来建运;象声词的修辞作用[J];洛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苏宝荣;;汉语“副+名”现象的语义、语法分析与认知基础[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王玮;蔡莲红;周同春;;表述汉语重音的属性参数研究[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3 范开泰;由丽萍;刘开瑛;;汉语框架语义分析系统研究[A];全国第八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JSCL-2005)论文集[C];2005年

4 陈卓铭;伍丽梅;张秋梅;;汉语Broca失语患者的字词加工研究[A];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广东社会学会健康研究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5 聂亚宁;;论汉语中“水”的动态意义及隐喻概念[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陈二春;梁洁;;汉语数字式略语英译研究——说“三”道“四”[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丁_g藻;;汉英关系从句不对称中的共性[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8 冯勇强;初敏;贺琳;吕士楠;;汉语话语音节时长统计分析[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9 吴志勇;蔡莲红;陶建华;;基于汉语韵律参数的语音基元选取[A];第六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10 张伟潼;;对“洋文”冲击汉语现象的基本估计与对策[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泓冰;让汉语在国内也热起来[N];人民日报;2005年

2 记者 施芳;首届世界汉语大会闭幕[N];人民日报;2005年

3 施芳 赵婧;汉语蕴涵巨大的魅力[N];人民日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喻京英 李炜娜;世界需求拉动汉语走向世界[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5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东亚文明比较研究中心研究人员、莫斯科实用东方学学院教师 黄立良;在俄罗斯大地上感受汉语温度[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6 本报驻法国记者 李钊;大家都来学汉语[N];科技日报;2009年

7 记者 李静 实习生 陆小青;韩国学生邕城学汉语[N];南宁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黄悦平 通讯员 涂萍 徐春梅 张炎;一群洋学生 韶城学汉语[N];韶关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叶飞 实习记者 李鹤琳;听外国人用汉语合唱[N];中国文化报;2010年

10 记者 冯俊扬 宋洁云;阿孔子学院想办汉语会议[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宗世海;汉语话语中误解的类型及其因由[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0年

2 任玉函;朝洰後期o"姙教科f鴬炑匝芯縖D];浙江大学;2013年

3 姜美玉;汉语口误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解海江;汉语编码度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5 莫爱屏;汉语话语中推理照应的语用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3年

6 吴平;汉语部分句式的形式语义分析[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7 周筱娟;现代汉语礼貌语言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8 李镜儿;现代汉语拟声词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9 陈前瑞;汉语体貌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10 周敏;语段理论下汉语关系结构的生成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海燕;汉朝拟声词的对比与翻译[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2 范俊明;汉越象声词比较与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3 姚峰;汉语主题结构及其翻译[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余朝国;英汉礼貌原则及礼貌策略对比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4年

5 张鲁昌;汉语模糊限制策略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6 徐铁飞;汉西谚语文化因素比较[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7 桑紫宏;基于形式重复的汉语幽默语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张居设;英汉被动句的对比研究[D];广西大学;2007年

9 朴锦海;汉韩敬语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10 宋帆;汉泰语量词比较研究和泰语量词教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748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4748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1df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