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语态观与现代汉语语态研究
本文关键词: 语态 主动态 被动态 出处:《学术研究》2014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语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语法范畴。国外语言研究者很早就注重描写和分析体现语态的动词的形式特征,并提出主动态、被动态、中动态等概念;后来,由于人们试图发掘各族语语态的内涵和类别,语态研究才逐渐由动词分析上升到句式分析。20世纪30年代,国内很多语法研究者参照国外的语态理论,提出汉语也有语态的看法,认为现代汉语中存在着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但是由于汉语动词无体现语态的形式标记,人们很难归总现代汉语语态的种类及语法特征。80年代以后,语法研究者根据汉语句式的特点,进一步提出了致使语态、中动语态的概念,促使现代汉语语态研究有了更深入的发展。
[Abstract]:Voice is a very important grammatical category. 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ers have long paid attention to the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formal characteristics of verbs that reflect the voice, and put forward the concepts of main dynamic, subject dynamic and middle dynamic. Later, because people tried to find out the meaning and category of the voices of all nationalities, the study of voice gradually rose from verb analysis to sentence analysis. 30s of the 20th century. Many domestic grammar researchers refer to the foreign voice theory, put forward the view that Chinese also has voice, that there are active voice and passive voice in modern Chinese, but because Chinese verbs have no formal mark of voice. After 1980's, grammar researchers put forward the concepts of causative voice and middle verb voice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sentence structure. To promote the study of modern Chinese voice has a more in-depth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分类号】:H146;H314
【正文快照】: 语态(voice)是一个重要的语法范畴。由于英语中的动词有着清晰的语态形式标记,所以国外语言研究者非常重视英语语态中的动词以及句式表现形式的分析;他们大多还认为英语语态具有各族语语态的共性特征,因此对语态的类别也进行了较详尽的归纳和辨别。现代汉语语态研究是在借鉴国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世平;;视点差异与翻译——日语“れる·られる”与汉语的“使·叫·让”[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6年03期
2 何文忠;中动结构的界定[J];外语教学;2005年04期
3 古川裕;;现代汉语的“中动语态句式”——语态变换的句法实现和词法实现[J];汉语学报;2005年02期
4 刘正光,崔刚;语法原型与及物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年01期
5 曹宏;论中动句的层次结构和语法关系[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年05期
6 黄行;唐黎明;;被动句的跨语言类型对比[J];汉语学报;2004年01期
7 杉村博文;从日语的角度看汉语被动句的特点[J];语言文字应用;2003年02期
8 古川裕;现代汉语感受谓语句的句法特点——“叫/让/使/令”字句和“为”字句之间的语态变换[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02期
9 徐盛桓;语义数量特征与英语中动结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06期
10 曹春梅;汉语被动句与维语被动语态的比较[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永鹏;;“NP+V起来+AP”格式与英语“中动句”的对比分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6年03期
2 谢国平;王和玉;;“NP+V-起来+AP”结构的情态句法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6年02期
3 凌蓉;;日语被动句在会话中的使用情况及功能分析[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6年01期
4 李浩;刘建波;;哈尼语被动义的表达方式[J];红河学院学报;2016年01期
5 卢丹丹;;英汉谚语中宾语隐形的构式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年01期
6 刘冠华;;语义句法层面下英语中动结构的认知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01期
7 母雪梅;;浅谈汉语中动构式[J];考试周刊;2016年05期
8 罗雪;林明丽;周以恒;;英汉中动构式研究述评与反思[J];青年文学家;2015年36期
9 杨永忠;;中动词的性质与中动结构的构造[J];当代外语研究;2015年12期
10 王朝萍;钱丽萍;;英汉中动构式对比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5年35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宏;;中动句对动词形容词的选择限制及其理据[J];语言科学;2004年01期
2 何文忠;汉语和西日耳曼语中的附加语中间结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3 古川裕;现代汉语感受谓语句的句法特点——“叫/让/使/令”字句和“为”字句之间的语态变换[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02期
4 徐盛桓;语义数量特征与英语中动结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06期
5 古川 裕;;<起点>指向和<终点>指向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解释[J];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03期
6 古川裕;外界事物的“显著性”与句中名词的“有标性”——“出现、存在、消失”与“有界、无界”[J];当代语言学;2001年04期
7 张伯江;;被字句和把字句的对称与不对称[J];中国语文;2001年06期
8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9 王建伟,苗兴伟;语法化现象的认知语用解释[J];外语研究;2001年02期
10 古川裕;“跟”字的语义指向及其认知解释——起点指向和终点指向之间的认知转换[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新编教材《现代汉语通论》出版并将举办高级研讨班[J];汉语学习;2001年01期
2 刘福根;对现代汉语“规范”解释的回顾与思考[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3 ;《现代汉语通论》出版并将举办高级研讨班[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年02期
4 韩梅;简析现代汉语行业语——公交车系统中的新词[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5 ;第二届《现代汉语通论》教材教法研讨会将于7月在上海举行[J];汉语学习;2002年01期
6 汪国胜;关于现代汉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7 ;第三届《现代汉语通论》教材教法研讨会预告[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01期
8 林利藩;“际族词”:谢绝“间”[J];咬文嚼字;2004年10期
9 宇文;;《现代汉语致使句研究》(宛新政著)出版[J];修辞学习;2005年06期
10 薛宏武;;现代汉语“有”、“有”字结构与“有”字句[J];长江学术;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汤哲声;;中国现代汉语形成溯源[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2 刘现强;;现代汉语节奏研究[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3年
3 李燕;康加深;;现代汉语形声字声符研究[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4 王玉婷;;现代汉语“核心更加靠后”的基本特点及其影响[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白玉;;现代汉语“之前”、“以前”对比分析[A];第五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2年
6 王迟迟;;现代汉语中语气词的字调问题[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3年第1期[C];2013年
7 唐有章;;一种新的现代汉语序列法[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七辑)[C];2006年
8 曹跃香;;现代汉语“V+头”中“头”的性质及语义来源考察[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赵大明;;关于《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的词性标注[A];中国辞书论集1999[C];1999年
10 林华东;;现代汉语课程建设研究(提要)[A];海峡两岸辞书学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程亚恒;“不齿”在现代汉语中的一个新增义[N];语言文字周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罗敏 整理;对现代汉语的再认识[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3 欣骏;警惕网络语言的侵蚀[N];张掖日报;2006年
4 李代祥;网络语言的定性[N];中华读书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柯进;规范华语使用 弘扬中华文化[N];中国教育报;2010年
6 小王;《现代汉语模范字典》促进规范[N];中国教育报;2001年
7 周建设 主编;现代汉语教程[N];中国教育报;2002年
8 王琪 时爽 张义冉;现代汉语怎样筛选网络语言[N];光明日报;2006年
9 许宝华;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N];语言文字周报;2005年
10 张巨龄;从“以来”说到“今年以来”[N];光明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文欣;现代汉语责训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2 金福年;现代汉语颜色词运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3 李成军;现代汉语感叹句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4 黄梅;现代汉语嵌偶单音词的句法分析及其理论意义[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5 朱斌;现代汉语“是”字句然否类型联结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6 杜道流;现代汉语感叹句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7 钟华;现代汉语焦点表现手段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8 龙又珍;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9 宣恒大;现代汉语隐现句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10 武氏河;现代汉语语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海荣;现代汉语“V向”和“V往”的比较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2 李真;现代汉语“最X不过”结构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3 高志如;现代汉语否定表达式“X才Y”研究[D];渤海大学;2015年
4 许江英;现代汉语唯状短语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5 叶力裴;现代汉语典型“连”字句形式语义分析[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6 李泽琴;现代汉语助动词“得(dei)”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7 贺黎;现代汉语“V+向+O”结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8 宋佳;现代汉语“VX为Y”结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9 林莹;现代汉语“不外乎”类主观小量判断词语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10 敖双;现代汉语“数词+量词+动词”结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4792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479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