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外转喻属性强加联想模式构建的感受质解读
本文关键词: 属性强加联想模式 言外转喻 感受质 出处:《外语学刊》2012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Panther提出言外转喻是自然的推理模式之一,其假设为间接言语行为指向其属性。邹春玲在此基础上,修正、完善原属性模式解释力和微观操作不明等不足,提出"属性加强联想"模式。本文旨在为该模式的确立添砖加瓦,从感受质角度论证"属性强加联想"模式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Abstract]:Panther puts forward that metonymy is one of the natural inference models, which assumes that indirect speech act points to its attribute. Zou Chunling, on the basis of it, modifies it. Improving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original attribute model and unclear micro oper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attribute strengthening association" model.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make a contribution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odel. The rationality and validity of "attribute imposed association" model are demonstra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rception and quality.
【作者单位】: 哈尔滨理工大学;
【基金】: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言外转喻的加强联想模型构建”(12522045)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05
【正文快照】: 1引言转喻在认知上的历史发展轨迹可以追溯到,Lakoff和Johnson第一次用认知术语将转喻描述为一个过程,指出隐喻和转喻是人类使用语言的两种心智策略(LakoffJohnson1980:10)。Lakoff和Turner又进一步充实转喻定义,将转喻视做概念映射的形式之一,它发生在两个概念认知域之间(La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周北海;概称句本质与概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邹春玲;;言外转喻的“属性强加联想”模式[J];外语学刊;2010年02期
3 徐盛桓;;指类句研究的认知-语用意蕴[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年02期
4 吴炳章;;指类句的指类功能实现机制探讨[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年02期
5 蒋严;论语用推理的逻辑属性——形式语用学初探[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6 李恒威;王小潞;唐孝威;;表征、感受性和言语思维[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7 任晓明;李旭燕;;当代美国心灵哲学研究述评[J];哲学动态;2006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子;言语交际的关联优选模式及其应用[D];复旦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春玲;代建伟;;言外转喻“属性强加联想”模式[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11期
2 曹刿生;杨丽清;;会话含意理论与关联理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3 李淑苹;;认知机制下的指类句及其范畴化探究[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4 周永红;张向阳;;关联理论与翻译语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5 李忠艳;路卿;;浅析关联理论语用推理的逻辑整合过程[J];大家;2010年16期
6 贺川生;乔姆斯基语言天赋思想的皮尔士哲学根源:溯因逻辑[J];当代语言学;2004年02期
7 R. Kempson ,W. MeyerViol ,D. Gabbay ,刘乃实,张韧弦;《动态句法学》述评[J];当代语言学;2004年04期
8 段芳;;关联理论缺陷的批判性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09期
9 陈亚明;;《卧虎藏龙》字幕翻译策略探析[J];电影文学;2007年15期
10 赵嵘;潘文泳;;浅议课堂提问的逻辑性[J];传承;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叶淑斌;;比较合作原则与关联理论——语用推理模式的不同[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刘根辉;李德华;尉迟治平;;形式语用学研究状况与展望[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张立英;周北海;;基于主谓项涵义联系的概称句推理的几个逻辑[A];2004年逻辑研究专辑[C];2004年
4 张立英;;一种类型的概称句推理[A];2005年逻辑研究专辑[C];2005年
5 王昊晟;王淼;;普特南计算功能主义的思想来源分析[A];第八届全国分析哲学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李恬;指类思维和指类句[D];河南大学;2011年
3 于小涵;认知系统性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陈丽霞;戏剧话语语用修辞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侯国金;语用标记等效原则[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6 李淑静;If条件句与常规关系[D];河南大学;2005年
7 李明洁;元认知和话语的链接结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刘根辉;计算语用学基础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9 廖巧云;C-R-A模式:言语交际的三维阐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10 杨南昌;学习科学视域中的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丽萍;“不要太”结构的语法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泓;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的语用推理机制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孙振偎;意象图式在意义构建过程中的作用[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4 张娜;意义构建中的概念转喻[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5 梁英吉;概念隐喻和概念整合的对比分析[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6 沈国美;关联理论视角下的隐含意义实用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7 邢学鹏;中文V+O~P结构的认知语用阐释[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8 蔡明媚;溯因认知对语用推理的作用[D];东华大学;2011年
9 武琳晗;现代汉语中“小心X”的认知机制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薛博;关于词义未完全表达的双向优选关联阐释[D];吉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北海;概称句本质与概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熊学亮;杨子;;关联期待的动态性及其对语用推理的启示[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冯志伟;花园幽径句的自动分析算法[J];当代语言学;2003年04期
4 蒋勇,马玉蕾;SB与RT的整合性研究[J];外语学刊;2003年01期
5 冉永平;言语交际的顺应—关联性分析[J];外语学刊;2004年02期
6 曾衍桃;;词汇语用学引论[J];外语学刊;2006年05期
7 徐盛桓;;语言学创新[J];外语学刊;2007年01期
8 廖巧云;;基于“心理模型”的语篇识解模型[J];外语学刊;2008年03期
9 李冬梅;近10年来关联理论在中国的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10 郎天万,蒋勇;SBT和RT在语用三角模型中的兼容性和互补性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威华;文化视角中的汉英“广告语”解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02期
2 李海川;;主位推进模式与语篇构建、解读探析[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32期
3 付平平;;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语谚语的解读[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4 辛建华;;解读古代应用文文学泛化现象[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5 杨立生;李广践;;对《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解读与反思[J];作家;2010年10期
6 侯长林;张欢欢;;从《醉翁亭记》的解读看翻译的忠实[J];学理论;2010年36期
7 于新鑫;;浅谈《白鹿原》中的陕西关中方言[J];柳州师专学报;2011年02期
8 秦秀白,韩金龙;论文本的解读[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9 贾学鸿;楚辞还须楚语解——《天问》篇“帝何竺之”破译[J];江汉论坛;2005年06期
10 舒雯;图形设计与符号学[J];台声.新视角;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杰;;浅谈留学生的同义词教学[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2 万丽媛;;从引用看语篇的互文性[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周楠;;通感:中英文功能与特点的比较分析[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蒲松龄;;隐喻构建基本要素及其与隐喻理解效果的关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5 黄华新;徐慈华;;汉语隐喻逻辑表征的个案分析[A];第二届海峡两岸逻辑教学学术会议专辑[C];2006年
6 袁娟;;隐喻认知推理机制的受制变量研究[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7 马玉蕾;王振华;;类比和概念整合[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王文斌;;同隐喻性·异隐喻性·主体性·主体间性·隐喻间性·主体自洽——对隐喻认知构建与解读的思考[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9 董双平;;Metaphorical Analysis of Cultural Images of Animal and Plant Words in Chinese and English[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彭宣维;;及物性结构式及概念语义隐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刘扬锦;汉语词汇隐喻的认知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2 柳海涛;社会的语言结构[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郑璇;上海手语非视觉概念表达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4 蔡永强;汉语方位词及其概念隐喻系统[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5 徐慈华;选择与适应[D];浙江大学;2007年
6 韩大伟;英汉运动类动词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松鹤;隐喻的多维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8 杨成虎;语法转喻的认知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晓静;汉语隐喻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2年
2 姜海燕;朝汉空间概念的隐喻对比[D];延边大学;2004年
3 年晓萍;解读和再现[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4 宋静;间接言语行为的解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靖安典;从认知角度看韩礼德的语法隐喻[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马秀莲;英汉财经新闻中概念隐喻的认知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7 陈春辉;评女性主义对传统翻译中二元对立的解读[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8 薛霞;言语幽默的关联整合模式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9 王浩;故意曲解与概念整合[D];南昌大学;2008年
10 许谦;广告中通感隐喻的认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870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487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