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中国译论与中国话语

发布时间:2018-02-03 11:55

  本文关键词: 中国特色翻译学 中国话语 文章学 出处:《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有没有中国特色翻译学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中外互译实践与印欧语之间互译实践的不同决定了中国特色翻译学是个必然的选择。理论问题说到底就是话语权,建设中国特色翻译学的过程就是争夺中国翻译话语权的过程。中国译论"失语"的原因是过去百年来的过度"西化",建设中国特色翻译学的途径之一是跳出西方框架,回归中国语境,寻找中国话语。从"文质之争"到"信达雅"的提出,证明中国译学传统是一个不同于西方的文章学传统。
[Abstract]:Transl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not a theoretical issue. It is a practical problem.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ractice of Chinese and foreign translation and that of Indo-European translation determines that transl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In the final analysis, the theoretical problem is the right to speak.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translation studi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the process of fighting for the right to speak in Chinese translation. The reason for the aphasia in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y is the excessive westernization of the past hundred years. One of the ways to construct transl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to jump out of the western framework, return to the Chinese context and find Chinese discourse, from the argument of literary quality to the proposition of "Cinda elegance". It is proved that the tradition of Chinese translation studies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west.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
【分类号】:H059
【正文快照】: 1.所谓“中国特色翻译学”随着翻译学学科地位在中国的确立,中国译学理论建设的问题更加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说“更加”,因为这并不是一个新问题,而是一个老问题,学界对之早已有过多次争论。只不过译学地位既已确立,译学理论建设自然就更加突出了。因为一个学科是不可能没有理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潘文国;;译学研究的哲学思考[J];中国外语;2009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建龙;翻译中的意义选择[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2 袁晓亮;;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对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启示[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3 楚春霞;;解读苏珊·巴斯内特的“种子移植”理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刘德军;陈艳君;;旅游资料语篇特点与英译策略[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邓燕;;大中华文库版《浮生六记》翻译策略解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6 彭灿;;跨文化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7 杨冬冬;;从译者主体性看严复的古雅文体[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8 卢颖;;典籍翻译中直译法策略的选择——以《圣经》翻译和佛经翻译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9 张雪芳;;从动态对等到功能对等——奈达对等翻译观简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10 柴倩;郑亚南;;从关联理论看圣经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任东升;;翻译文化研究的新概念[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谭倩倩;;哲学解释学观下的阐释学翻译理论——论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与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的关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高永欣;;翻译理论与译者的角色[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4 于海岩;;解析英汉翻译中源语、目的语的意义联想——从互文性角度看翻译的应对策略[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李星颐;;比较文学与翻译之间的关系刍议[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9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6 王洪涛;;从此岸到彼岸的反拨与超越——当代西方翻译研究学派研究范式探析[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臧国宝;张小波;;“翻译文化观”与“目的论”观照下公示语翻译构想——以雷州半岛公示语为例[A];第十四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洁;建构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黄德先;文化途径翻译研究:争议与回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杨雪莲;传播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王艳红;美国黑人英语汉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8 冀爱莲;翻译、传记、交游:阿瑟·韦利汉学研究策略考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吴雪萌;英语世界老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周小玲;基于语料库的译者文体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琳琳;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政治语篇中英翻译中的应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李娟;杨必译《名利场》中“good”一词的具体化译法批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唐海蓉;从功能主义理论视角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笔译教材的编写[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蒋薇;对外英语文化新闻报道中的解释性编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陈圆圆;从目的论角度分析《京华烟云》中的文化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曹青;从功能对等角度探讨许渊冲的翻译理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谷嫦欣;英汉脏话翻译的文化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王冰;《红楼梦》中茶”相关行为映射译者风格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9 谷春娜;唐宋诗词颜色意象及其翻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娟超;从翻译的政治角度来看归化和异化[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潘文国;当代西方的翻译学研究——兼谈“翻译学”的学科性问题[J];中国翻译;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会恩 ,曾祥芹;论文章和文学的分野[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1期

2 杨文忠;曾氏文章学对端正语文教改的指导思想有重要意义——文章学家曾祥芹研究之四[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1期

3 ;给“文章学” 以独立席位——编者的话[J];殷都学刊;1984年04期

4 杨文忠;曾祥芹及其独立文章学的研究[J];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5 ;北京师院中文系举行首次文章学散文学术讨论会[J];殷都学刊;1986年01期

6 裴显生;走现代化、科学化之路[J];殷都学刊;1986年01期

7 裴显生;;《文章学教程》序言[J];写作;1995年01期

8 查洪德;全国第七次文章学学术讨论会在周口召开[J];殷都学刊;1988年04期

9 彭建明;逻辑的方法与历史的方法相结合——读张会恩的《文章学史论》[J];中国文学研究;1994年02期

10 江晓军;;擘文章肌理 吐学术英华——简评张会恩专著《文章学初论》《文章学史论》[J];写作;1994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大础;;与时俱进 不断开拓——读郑颐寿教授的《辞章学论稿》[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2 姜望琪;;中西语言研究传统比较[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汪洪章;;《文心雕龙》中的篇章衔接理论[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4 郑颐寿;;关于辞章学研究的答问[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5 郑颐寿;;中华文化沃土 辞章学圃奇葩——读陈满铭的《章法学新裁》及其相关著作[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6 张会森;;言语体裁学——当代新显学[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7 李亚舒;张建佳;;当代翻译研究上“多元下的统一”与“和而不同”的接受[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沈治钧;;求索文行出处之道:《儒林外史》主题思想重议[A];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9 高万云;;郑颐寿的修辞学与辞章学研究[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10 杨辉;;序[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浙江大学当代中国话语研究中心 施旭;中国话语:对中国自身的特殊关切[N];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黄湖滨;拨乱反正复兴“文章学”[N];中国教育报;2008年

3 刘士林;中国话语与中国情感[N];人民日报;2007年

4 刘士林;文学创作与批评的中国话语[N];文艺报;2004年

5 傅璇琮;文章学之渊薮在焉[N];中华读书报;2008年

6 施旭;中国话语研究的发展策略[N];社会科学报;2006年

7 陈尚君;气象恢宏的文话总汇[N];文汇报;2008年

8 洪再新;“中国话语”的自我批判[N];美术报;2006年

9 吴心伯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大胆讲话,,中国声音才更权威[N];国防时报;2010年

10 通讯员 王树丰 记者 徐华;中国话语语言学研究会成立[N];河北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颜青山;挑战与回应:中国话语中死亡与垂死的德性之维[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慈波;文话发展史略[D];复旦大学;2007年

3 吴伯雄;《古文辞通义》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4 杨志平;中国古代小说技法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周群华;《庄子》散文评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汪东萍;佛典汉译传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杨永发;杜诗四家注之内容系统与功能系统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彭利元;论语境化的翻译[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斯琦;小著作 大气魄[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范乔乔;中美文化交流中的“中国话语”[D];浙江大学;2009年

3 李强;论金圣叹的文章观及其对文学评点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4 高秀杰;语文课程的文章知识内容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08年

5 焦喜峰;文章学视野下的《人民日报》社论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6 郝艳芳;魏禧的文章学理论及其实践[D];扬州大学;2010年

7 李佳;中国农村妇女话语:“感伤”作为一种生活的话语[D];浙江大学;2007年

8 樊宇敏;中国古代散文理论中的“法”[D];河南大学;2006年

9 王婵;元稹公文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侯吉永;韩愈破体为文论[D];河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873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4873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b1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