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评价性语用预设与话语主客体权力再分配机制

发布时间:2018-02-03 21:52

  本文关键词: 英语评价系统 语用预设 话语主体 话语客体 话语权 话语霸权 出处:《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MartinWhite的英语评价系统在词汇层对内嵌评价性预设的语篇进行了分析。支永碧等人则从句法和语篇层剖析了评价性预设与意识形态的关联性。不容忽视的是,在收缩性和扩展性两种话语路径以及现实生活的合力下,客体在"态度"倾向与"级差"等级上与主体产生程度不一的交互作用,导致双方评价体系融合或分离,并进一步引起话语权的二次分配,包括话语霸权的阶段性凝固和话语权均分趋势。由此可构建创新性的评价性语用预设与话语主客体权力再分配机制。
[Abstract]:MartinWhite's English evaluation system analyzes the text embedded in evaluative presupposition at the lexical level, while Fu Yongbi and others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valuative presupposition and ideology from syntactic and discourse levels. What we can't ignore. Under the combination of contractility and expansibility and the resultant force of real life, the object interacts with the subject to different degrees on the level of "attitude" tendency and "grade difference". It leads to the fusion or separation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between the two sides, and further causes the secondary distribution of the right of speech. It includes the stage solidification of discourse hegemony and the trend of equal distribution of discourse power, which can construct an innovative mechanism of evaluating pragmatic presupposition and redistribution of power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of discourse.
【作者单位】: 华侨大学外语学院;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德国慕尼黑大学社会学研究院;
【基金】:华侨大学科研基金课题“英语评价系统之介入子系统与学习心理研究”(10HSK24)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中国国家留学基金与瑞士政府奖学金(留金欧〔2011〕6046)
【分类号】:H030
【正文快照】: 1.英语评价系统与评价性语用预设英语评价系统(The Appraisal Systems)是澳大利亚语言学家MartinWhite于20世纪90年代创立的语篇语义学理论,是对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SFL,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的新发展。评价系统在SFL中位于人际(interpersonal)元功能之下,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孙吉胜;;话语、身份与对外政策——语言与国际关系的后结构主义[J];国际政治研究;2008年03期

2 李战子;评价理论:在话语分析中的应用和问题[J];外语研究;2004年05期

3 辛斌;;福柯的权力论与批评性语篇分析[J];外语学刊;2006年02期

4 汝绪华;;话语权观的流派探微[J];前沿;2009年12期

5 王扬;周君;;语用预设选择机制初探[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9年S1期

6 周凡;;葛兰西与“后马克思主义”的生成[J];现代哲学;2008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尚明;;简析葛兰西的实践哲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2 丁增锋;史翠婷;;论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当代启示[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3 彭启福;朱风军;;市民社会理论的嬗变——从马克思到葛兰西[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4 冯新华;;基于语篇的外语教学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5 王均萍;;从《热带癫狂症患者》看茨威格对西方主体性的建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6 山小琪;李娟;;文化领导权和思想政治教育[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7 李意;;爱德华·萨义德:以人文介入政治[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9年05期

8 马静伟;;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简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9 郁建兴;陈建海;;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嬗变与转型[J];北方论丛;2008年01期

10 李军;;文化霸权·知识分子·文学——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研究[J];北方论丛;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孙正聿;;怎样理解马克思的哲学革命[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2 李淑梅;;意识形态与人的社会认同[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3 杨颖;;关于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一点思考[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4 韩玉霞;;有机知识分子理论及其当代启示[A];第八届暨第七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许纪霖;;社会文化史视野中的知识分子交往网络[A];近代中国社会与民间文化——首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邬志辉;;城乡教育一体化:问题形态与制度突破[A];城乡教育一体化与教育制度创新——2011年农村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汪美芳;;关于福柯的权力论在中国翻译研究中的应用之思考[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唐斌;《人民日报》中(1987-2007)农民工的话语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侯东阳;中国舆情调控机制的渐进与优化[D];暨南大学;2010年

5 肖光荣;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陈锋;文化资本导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7 邓文初;民族主义之旗[D];浙江大学;2005年

8 张勇安;美国大麻政策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9 赖恩明;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与中国的现代社会转型[D];复旦大学;2005年

10 李俊文;社会存在本体论[D];黑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姗姗;系统功能理论视阈下的“X是X”结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任海滨;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当代启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徐苗苗;阿尔都塞意识形态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顾博;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理论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祁芳;评价理论视角下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的介入资源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崔粮彩;英语推销信中的评价资源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李萍;春节晚会的意识形态幻象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胡琼芳;当代流行爱情歌词中女性形象的评价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许艳婷;英语公益广告中的评价资源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慧;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的人际探讨—评价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迈克尔·彼德斯,王成兵,吴玉军;后结构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师承关系及差异[J];哈尔滨师专学报;2000年05期

2 庄琴芳;;福柯后现代话语观与中国话语建构[J];外语学刊;2007年05期

3 朱宁;安全与非安全化——哥本哈根学派安全研究[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10期

4 刘永涛;;重新思考朝鲜核问题:安全与身份[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03期

5 李战子;学术话语中认知型情态的多重人际意义[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5期

6 王振华;评价系统及其运作——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国莹;;如何避免语用预设失误[J];修辞学习;2006年05期

2 石绍云;;英汉广告双关中的语用预设[J];大家;2011年05期

3 萧九根;广告语用策略中的逻辑推理[J];阅读与写作;2001年01期

4 张敏;;标语中语用预设的作用[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8年04期

5 朱永生,苗兴伟;语用预设的语篇功能[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6 邱惠;;浅析语用预设在广告语言中的应用及其效果[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7 丁丽兰;;语用预设及其交际功能[J];皖西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魏在江;;认知参照点与语用预设[J];外语学刊;2008年03期

9 黎倩;;预设的语义和语用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2008年10期

10 胡泽洪;论语用预设[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朱楚宏;;成语“无动于衷”词典释义述评——兼谈概括性与具体义的取舍[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彭康洲;;跨文化语用失误的多元视角研究及策略[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3 张q,

本文编号:14884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4884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f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