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能力分析框架述评
本文关键词: 语用能力 分析框架 述评 出处:《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随着语际语用学研究的兴起,语用能力逐渐成为语用学、二语习得、语言测试等领域的主要议题之一。本文在简要回顾Thomas(1983)、Bachman(1990:84-98)、Jung(2002)、陈新仁(2008;2009:204-205)等提出的语用能力分析框架的基础上,重点评述陈新仁语用能力分析框架的优势及尚需解决的问题,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Abstract]:With the rise of interlingual pragmatics, pragmatic competence has gradually become one of the main topics in the fields of pragmatic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language testing. Based on a brief review of the framework of pragmatic competence analysis put forward by Thomas Bachman (1990: 84-98), Chen Xinreng (20099-204-205), et al.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dvantages of Chen Xinren's pragmatic competence analysis framework and the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solved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relevant studies.
【作者单位】: 江苏大学;
【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1YYC012) 江苏大学高级人才项目(编号:10JDG15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2YJC740047)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3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加伟;;语用迁移与二语水平的关系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年01期
2 郑群;;中国英语学习者犹豫型标记语的语用石化现象[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年04期
3 何春燕;;我国语用能力培养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年04期
4 董晓红;对不同阶段英语专业学生语用能力的调查与分析[J];外语教学;1994年03期
5 何自然,阎庄;中国学生在英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汉英语用差异调查[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6年03期
6 陈新仁;话语联系语与英语议论文写作:调查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05期
7 李民;陈新仁;;英语专业学生习得话语标记语WELL语用功能之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年01期
8 冉永平;话语标记语well的语用功能[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9 李民;;英语会话增量的语用功能研究[J];现代外语;2011年03期
10 李民;陈新仁;;中国英语专业学生语法/语用意识程度及其能力调查[J];中国外语;2007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远志,马翔宇;试论辞格的施事功能[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2期
2 欧阳利锋,徐惠娟;从文化语境的角度谈语用翻译[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3 张蓊荟,沈晓红;英汉翻译过程中推理的作用[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4 陆荣荣;从认知语境差异看文学作品中习语的翻译[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5 朱小美;王翠霞;;话语标记语Well的元语用意识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6 张礼,衡桂珍;广告语与前提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7 王扬;语用预设的特征及其认知阐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8 朱丹梅;语用失误与能力培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9 张尧;浅析口头交际中的明示与语境效果的获得[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10 李莎;;高校网上“跳蚤市场”销售语的语用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蓉;;从顺应论看中国宋词《虞美人》译文比较[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2 陈彦;;从“剩女”看网络流行语的翻译[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3 鲍德旺;杨士超;;关联理论与语用翻译关系之解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4 顾云青;;运用猜词策略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5 徐芳;;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English Humorous Utterance[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五辑)[C];2010年
6 鹿学军;;大学英语教学中汉译英错误分析:语用负迁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五辑)[C];2010年
7 吴红;;在语篇教学中加强语用观的培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8 陶原珂;;语义解释和语境解释的分合与配置——以法汉词典和英汉词典为例[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9 杨文秀;;学习词典中的模糊限制语[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林绿竹;;跨文化交际中的英汉语言对比与语用失误[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芹芹;汉语恭维回应语的社会语言学变异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马腾;民族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语际语语用能力及其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U,
本文编号:15056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505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