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状中结构的韵律模式考察
本文关键词: 副词 韵律 状中结构 深重原则 左起音步 出处:《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汉语状中结构的韵律模式展现了比动宾结构和定中结构更为复杂的格局,因而研究难度更大。本文着重考察了由副词作状语的状中结构的韵律模式,我们将所考察的副词分成三类,分别为只能修饰双音节谓词的a类、只能修饰单音节谓词的b类和既能修饰双音节也能修饰单音节谓词的c类。我们认为2+2式和1+1式是状中结构的基本韵律模式,并依据深重原则和左起音步两条规则进行分析。我们最终认为:由于状中结构的信息焦点表达不明,造成其韵律模式复杂,难以预测。
[Abstract]:The prosodic pattern of the structure in Chinese characters shows a more complex pattern than the verb-object structure and the definite structure, so it is more difficult to stud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prosodic pattern of the middle structure of the adverbial. We divide the adverbs into three categories: a which can only be modified with double syllable predicates. Class b, which can only modify monosyllabic predicates, and class c, which can modify both disyllabic and monosyllabic predicates. Based on the deep principle and the two rules of left start and step, we conclude that the prosodic pattern is complicated and difficult to predict because the information focus of the structure in the shape is not clear.
【作者单位】: 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汉语韵律与句法语义互动关系研究”(10CYY037)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1) 北京语言大学青年科研项目(07QN09)的支持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冯胜利;;论汉语的“自然音步”[J];中国语文;1998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丙甫;语序优势的认知解释(下):论可别度对语序的普遍影响[J];当代语言学;2005年02期
2 李蓝;现代汉语方言差比句的语序类型[J];方言;2003年03期
3 曾晓渝;牛顺心;;六甲话两字组连读的韵律变调及其原因初探[J];方言;2006年04期
4 蒋宗许;论中古汉语词尾“当”[J];古汉语研究;2004年02期
5 杨海明;“VO+N”与语义、结构的兼容与冲突——汉语动宾组合带宾语结构中的语义问题[J];汉语学习;2001年01期
6 施春宏;汉语句式的标记度及基本语序问题[J];汉语学习;2004年02期
7 刘丹青;从汉语特有词类问题看语法的宏观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1991年02期
8 刘丹青;语言类型学与汉语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04期
9 冯胜利;汉语韵律句法学引论(下)[J];学术界;2000年02期
10 林素娥;;汉语人称代词与指示代词同形类型及其动因初探[J];语言科学;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郭中;;从类型学的角度看汉语的基本语序问题[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陈凡凡;;标记假说与汉语二语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现象及习得难度[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延俊荣;给予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张平;“A点儿+V”与“V+A点儿”[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史宝辉;汉语普通话词重音的音系学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4 宛新政;现代汉语致使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5 彭锦维;现代汉语受事前置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6 王飞华;汉英语气系统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林素娥;湘语与吴语语序类型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8 倪宏鸣;维吾尔语和阿美语语言特征对比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9 张建;现代汉语双宾句的典型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祁峰;定中式[A单+N]中“形名组合”的选择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2 潘立慧;仡央语言否定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3 马梦玲;西宁方言SOV句式类型学特点初探[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张绘娟;又是“A”又是“B”格式及其相关问题[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徐健;英语篇章中博喻的连贯机制与意义建构[D];黑龙江大学;2007年
6 王桂娟;《现代汉语词典》双音节动词转指名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玉婷;现代汉语双项名词句问题的相关解释[D];南昌大学;2007年
8 钟明荣;古今介词短语前置之比较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9 赵越;现代汉语转折连词及其类型学解释[D];延边大学;2007年
10 莫嘉琳;外国留学生汉语否定差比句的习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冯胜利;论汉语的“韵律词”[J];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松;;《盐铁论》中时间副词的功能[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年08期
2 饶春;潘玉华;;“一旦”的语法化考察[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3 刘曦蔚;;《银雀山汉简〔贰〕》(简1622-2160)副词初探[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4 张振羽;申风英;;近代汉语副词词尾“则”探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宋增国;;高级汉语水平韩国留学生副词“就”偏误分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7期
6 颜力涛;殷树林;赵春利;姚海萍;;汉语有“被”字标志的被动小句中各类副词使用频率的计量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7 庞雪丽;;辞书中“该”的义项分析[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8 宋晓霞;;副名组合中“名”的形式分析及存在理据[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9期
9 杨阳;;副词“好在”的语义、语用分析[J];学语文;2011年03期
10 周芬;;《儒林外史》中“将”的虚词用法[J];现代交际;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高娃;红英;;现代蒙古语副词搭配规律初探[A];少数民族青年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研究与进展——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青年自然语言信息处理、第二届全国多语言知识库建设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茜;;方式副词“赶紧”、“赶快”和“赶忙”的共时比较[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3 徐祖友;;评《现汉》“然”尾词中的副词[A];中国辞书学文集[C];1998年
4 郑玉玲;鲍怀翘;;蒙古语三音节词韵律模式[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5 张颖;;日中机器翻译中汉语副词的数据处理[A];第三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郭万青;;《国语》中的“曰”字与“云”字分析[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7 徐赳赳;;现代汉语篇章中启后性分析[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下卷)[C];2007年
8 李影;付莉;;韩国中小学生“是”的错序偏误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9 苏宝荣;;汉语“副+名”现象的语义、语法分析与认知基础[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10 ;汉语否定词的“实质”与演变[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琴;谈《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大力”等词语的解释[N];语言文字周报;2008年
2 天津中医药大学 罗根海;力戒望文生义[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3 主持人 志勇;回国篇①[N];国际商报;2003年
4 王如辰;“忽悠忽悠”东北话[N];吉林日报;2005年
5 黄继林;不得[N];扬州日报;2006年
6 窦东友;介词的妙用[N];文汇报;2004年
7 京讯;错读错写错用[N];文汇报;2000年
8 周淑平;如何区分单纯词中的叠音词和合成词中的重叠式[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9 王一民;“不须”与“不需”[N];语言文字周报;2011年
10 翟华;从《新华字典》释义看时代变迁[N];人民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帅梅;现代汉语副词及类副词的功能层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2 刘冬青;北京话副词史(1750-1950)[D];苏州大学;2011年
3 张振羽;《三言》副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姚小鹏;汉语副词连接功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5 栗学英;中古汉语副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潘国英;现代汉语状语语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尹洪波;否定词与副词共现的句法语义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9 王欣;汉日否定表达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张慧贞;韩汉多层状语连用语序对比[D];延边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春飞;《左传》中状态副词的类别及其语法功能[D];暨南大学;2010年
2 侯海芹;3-6年级小学生汉语书面表达中副词偏误的考察分析及教学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林萍;反义副词“至多”、“至少”的对称与不对称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4 刘丞;单音复述副词构成的前项隐含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5 谢静;隆安丁当平话副词系统[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顿婷;现代汉语“何X”类副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7 杨忍;现代汉语短时类副词个案考察[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淑贤;《宋书》双音节副词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9 丰莎;湖南省湘阴县长康镇方言副词与普通话副词的对比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崔雪;副词“总”的多维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5178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517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