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的若干显赫范畴:语言库藏类型学视角
本文关键词: 语言库藏类型学 显赫范畴 动词显赫 连动句 主次复句 话题结构 出处:《世界汉语教学》2012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以语言库藏类型学为框架,探讨现代汉语普通话及部分方言中的若干显赫范畴。首先给出了显赫范畴的定义及其5个关键点,然后据此考察汉语的显赫范畴。本文通过句法论证和跨语言比较,说明词类中的动词、量词,短语中的连动结构,复句中的主次复句,由语用成分语法化而来的话题结构等语类都可以归入汉语的显赫范畴。通过分析这些范畴的用法可以发现,显赫范畴不但本身语法化程度高、句法功能强、使用频率高,而且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除了用于该范畴本身的原型功能之外,都被用来表达其他相邻的甚至有一定距离的语义语用范畴,即扩展范畴或边缘范畴,这些扩展或边缘范畴在很多其他语言里甚至大部分语言里是由属于其他范畴的语法手段来表达的。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some prominent categories in Putonghua and some dialects of modern Chinese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language library typology. Firstly, the definition of prominent category and its five key points are given. Based on the above,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verbs, quantifiers, phrases in the parts of speech,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complex sentences in the complex sentences, by syntactic argumentation and cross-language comparison. By analyzing the usage of these categories, we can find that prominent categories not only have high grammaticalization, but also have strong syntactic function and high frequency of use. In addition, they are used to express other adjacent and even distant semantic pragmatic categories, that is, extended category or marginal category, in addition to the prototype function of the category itself. These extended or marginal categories are expressed in many other languages, even in most languages by grammatical devices belonging to other categories.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基金】:中国社科院重点课题“语言库藏类型学”的资助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高名凯;;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词类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1963年01期
2 刘丹青;;语言库藏类型学构想[J];当代语言学;2011年04期
3 刘丹青;;汉语是一种动词型语言——试说动词型语言和名词型语言的类型差异[J];世界汉语教学;2010年01期
4 刘丹青;语义优先还是语用优先──汉语语法学体系建设断想[J];语文研究;1995年02期
5 祖生利;;元代白话碑文中助词的特殊用法[J];中国语文;2002年05期
6 刘丹青;;汉语名词性短语的句法类型特征[J];中国语文;2008年01期
7 刘丹青;;“有”字领有句的语义倾向和信息结构[J];中国语文;2011年02期
8 沈家煊;;我看汉语的词类[J];语言科学;2009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颜力涛;姚海萍;谢晓明;谢静;;几类特殊位置上的有被字标志的被动小句[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08期
2 林忠;;释“天人合一”与语法之“意合”[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1期
3 鲁素霞;;现代汉语“凡是”的语用特征及认知解释[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4 傅满义;;现代汉语定中语序的理据分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黄瓒辉;石定栩;;“都”字关系结构中中心语的宽域解读及相关问题[J];当代语言学;2011年04期
6 刘宇红;;汉语名物化困境的根源与解决办法[J];外国语言文学;2011年04期
7 张恒君;;“连续”词性辨析[J];辞书研究;2011年06期
8 赵鸣;方环海;;隐在的语法加工:汉语句法与语义加工机制新探[J];国际汉语学报;2011年02期
9 王峰;刘雪芹;;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以《木兰辞》译文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10 吴中伟;主述结构和关联副词的句法位置[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玉婷;;现代汉语受事主语句研究综述[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李劲荣;;内涵、外延与汉语修饰成分的标记隐现[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3 沈家煊;;“名动词”的反思:问题和对策[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巍峰;主题与主题标记结构的语序类型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宛新政;现代汉语致使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3 许国萍;现代汉语差比范畴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4 齐春红;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杨峥琳;现代汉语述结式的不对称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6 费惠彬;汉日话题对比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7 鹿荣;现代汉语供用[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8 周建姣;东汉砖文虚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张占山;语义角色视角下的谓词同义词辨析[D];厦门大学;2006年
10 任晓彤;元杂剧语气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峗;中韩“关系小句+关系化标记+NP”结构的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陶胜妃;现代汉语谓词修饰词前后位置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王彩利;“N的V”的构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王江苗;马山壮语“形容词+NP”结构分析[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李敏;“的字结构”与“の字结构”的异同考察[D];南昌大学;2010年
6 钟鸣;汉英事件名词比较[D];南昌大学;2010年
7 曹保平;母语教学语法的定位[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8 刘丽萍;先设、焦点和否定的辖域歧义[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9 李凌;语法的“三个平面”对汉语句子认知加工的影响[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10 钱益军;儿童语言中的语气词[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浩一;概念结构与非自主性语法:汉语语法概念系统初探[J];当代语言学;2002年01期
2 吴长安;;“这本书的出版”与向心结构理论难题[J];当代语言学;2006年03期
3 唐正大;;关系化对象与关系从句的位置——基于真实语料和类型分析[J];当代语言学;2007年02期
4 王艾录;义句与音句[J];汉语学习;1991年04期
5 特图克;;蒙古语的状态词[J];民族语文;1980年01期
6 游汝杰;;论台语量词在汉语南方方言中的底层遗存[J];民族语文;1982年02期
7 照那斯图;道布;;天宝宫八思巴字蒙古语圣旨碑[J];民族语文;1984年06期
8 那顺乌日图;;中世纪蒙古语a-、bü-及其演变[J];民族语文;1990年04期
9 沈家煊;;关于词法类型和句法类型[J];民族语文;2006年06期
10 照那斯图,,胡海帆;林县宝严寺两道八思巴字蒙古语圣旨[J];民族语文;1996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冬梅;现代汉语动名互转的认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爽;;《儿女英雄传》动词重叠的句法功能[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23期
2 代正利;;论汉英描述功能句的翻译[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邢红兵;张旺熹;;现代汉语语法项目的标注及统计研究[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2 吴华英;;仙游话动词的体和貌浅探[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朱文献;扩句、缩句教学中的一个误区[N];语言文字周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洪淼;现代汉语连动结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王凤兰;现代汉语目的范畴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3 吴梅;俄汉语句子中过渡现象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胡建刚;复谓结构和汉语动态语义格的句法实现[D];暨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梅;现代汉语连动句和紧缩句的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孙晓华;现代汉语连动句及其习得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潘磊磊;现代汉语“V1+N+V2”共宾连动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4 王国庆;动态助词“了_1”的时体特点考察[D];吉林大学;2004年
5 矫红红;韩国语引用句与汉语引用句的对比[D];延边大学;2007年
6 孙宜春;“NP+V-起来+AP(VP)”句式考察[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7 刘静;朝鲜时代汉语会话课本常见句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刘潇蔚;语言点解释与汉语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9 王赢君;广西灌阳话的持续体标记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10 余华;趋向义“V起来”入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5238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523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