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翻译学视野下的翻译批评
本文关键词: 翻译学 翻译批评 认知语言学 模范读者 出处:《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前,学界对"认知翻译学"的理论价值与潜力已有了较为广泛的共识,翻译研究的"认知转向"已基本确立。本文在系统梳理王寅的认知翻译观的基础上,尝试完善玛格丽特·阿曼的认知翻译批评的五步模式,并且提出认知翻译批评是认知翻译学体系构建的重要分支之一,翻译批评中认知机制的引入能使其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纽带作用更加突出。
[Abstract]:At present, there is a broad consensus on the theoretical value and potential of Cogni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the "Cognitive turn" of Translation Studies has been basically established. This paper tries to perfect Margaret Oman's five-step model of cognitive translation criticism and points out that cognitive translation criticism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branches of cognitive transl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The introduction of cognitive mechanism in translation criticism can make the link betwee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more prominent.
【作者单位】: 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务外语学院;
【分类号】:H05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段金锦;何大顺;;浅析纽马克的翻译批评论[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2 胡全生;;在封闭中开放:论《玫瑰之名》的通俗性和后现代性[J];外国文学评论;2007年01期
3 王寅;;认知语言学的“体验性概念化”对翻译主客观性的解释力——一项基于古诗《枫桥夜泊》40篇英语译文的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03期
4 朱芳;;试论翻译批评主体的多样性[J];云梦学刊;2007年S1期
5 王寅;;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J];中国翻译;2005年05期
6 张莹;;翻译学科世纪末的转向——评斯奈尔-霍恩比的新书《翻译研究的转向——新范式还是新视角》[J];中国翻译;2007年06期
7 王寅;;认知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12年04期
8 孟志刚;熊前莉;;中国认知翻译学研究20年[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2年11期
9 王寅;;认知翻译学与识解机制[J];语言教育;2013年01期
10 邓志辉;;认知学与翻译学结合的新起点——《翻译与认知》评介[J];中国翻译;201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权循莲;田德蓓;;概念隐喻视角下汉语古诗意象的英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2 蔡晓斌;;翻译和谐性的CIN阐释[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3 王卫强;;翻译中社会文化语境制约下的语义偏移[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4 王卫强;;从认知语言方法论的角度看文化意象翻译[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张哲;;从英语无灵主语句的角度谈如何培养英语思维[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6 贾红霞;;可译性的认知理据——以中国古典诗词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7 邓震夏;;商务英语词汇教学CLIL模式运用初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11期
8 姚文勇;;基于类典型理论的词语翻译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7期
9 胡佳;;关于隐喻翻译的探讨[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2期
10 王明树;;翻译中的“主观性识解”——反思中国传统译论意义观[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廖七一;;翻译研究学科发展概况(2006)[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涂秀青;;认知、逻辑分析与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3 姚文勇;;基于类典型理论的词语翻译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翼斌;概念隐喻翻译的认知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肖家燕;《红楼梦》概念隐喻的英译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3 段峰;透明的眼睛:文化视野下的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4 张吉良;当代国际口译研究视域下的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潘卫民;全球化语境下的译者素养[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6 王明树;“主观化对等”对原语文本理解和翻译的制约[D];西南大学;2010年
7 曾文雄;翻译的文化参与[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姚振军;基于双语领域本体的典籍英译批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9 霍跃红;典籍英译译者文体分析与文本的译者识别[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10 喻锋平;翻译研究“转向”现象的哲学观照[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彩文;跨文化旅游翻译[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2 董媛媛;文化图式视角下《浮生六记》中的文化因素翻译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远芳;从认知视角论诗歌隐喻的翻译[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郑丽华;框架理论视角下的婉约词英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5 曾杰;[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6 何晓娟;《我的名字叫红》:“不确定性”解读[D];云南大学;2011年
7 凌红;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新闻翻译[D];温州大学;2011年
8 亓琳琳;汉语新词的比较性研究及其英语翻译[D];山东大学;2011年
9 段委委;认知视角下交替传译策略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10 郭凤青;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绰号翻译方法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志刚,陈晦;从关联理论看对等原则的局限性[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2 谢家成;;自建英汉平行语料库与翻译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赵宏展;;小型翻译语料库的DIY[J];中国科技翻译;2007年02期
4 韦孟芬;;文化差异下隐喻的理解和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11年01期
5 王德丽;翻译中的认知心理差异与语境的思维耦合[J];外语研究;1999年03期
6 戈玲玲;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兼论语用翻译标准[J];外语学刊;2002年03期
7 芮敏;关联理论与口译理解策略[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8 王寅;;解读语言形成的认知过程——七论语言的体验性:详解基于体验的认知过程[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9 李平;认知过程的翻译理论研究[J];上海科技翻译;1999年04期
10 刘荣;;构建大规模的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J];太原科技;2006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晓梅;;基于价值哲学与评价理论的翻译批评学——《翻译批评学引论》评介[J];外语研究;2010年05期
2 L.志江;发挥科技翻译批评的激励功能[J];中国科技翻译;1992年01期
3 吕俊;;文本理论与翻译批评(一)[J];宜春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4 田雨;走向跨学科的翻译学[J];中国翻译;2004年02期
5 范东生!230061;翻译的本质与翻译批评的根本性任务[J];中国翻译;2000年04期
6 丁志聪;翻译与翻译批评之我见——兼评马红军的《翻译批评散论》[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7 吕俊;;文本理论与翻译批评(二)[J];宜春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8 王建斌;;泰山北斗 一代通儒──缅怀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创始人汉斯·费梅尔教授[J];中国翻译;2010年03期
9 田雨;翻译学学科建设的新起点——2004年中国译坛综述[J];中国翻译;2005年02期
10 杨卉;;翻译批评死角探讨[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萧立明;;认知语言学与翻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田英;;浅谈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与翻译能力培养[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10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3 ;分组讨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日程安排[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姜志芳;;从一词多义现象看认知语言学对意义的构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魏在江;;语篇转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陈维振;吴世雄;;有关范畴本质和语义模糊性的再认识[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王寅;;汉语“动名构造”与英语“VN构造”的对比——一项基于语料库“吃-名/eat-N构造”的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邱玲俊;;从认知学及哲学角度看隐喻思维[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徐明;;认知语言学在日本——日本认知语言学研究现状的调查与分析[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姜秋霞;翻译学:科学与艺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N];光明日报;2002年
2 李晶 山西财经大学;我所理解的认知语言学[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3 张茧;语言学家来湘论道[N];湖南日报;2007年
4 缪迅;我国大陆首批翻译学博士“出炉”[N];文学报;2008年
5 吴明华;认知语言学在中国[N];中华读书报;2005年
6 世文;坚持正确导向 促进翻译繁荣[N];文艺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苏华 陈小玉;推进彝语文翻译事业新跨越[N];凉山日报(汉);2008年
8 王宁;翻译中的文化和文化研究中的翻译学转向[N];中华读书报;2003年
9 李景端;翻译的第二基本功[N];中华读书报;2007年
10 尹承东;治理翻译质量下降从何做起[N];光明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晓梅;翻译批评原则的诠释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2 段芸;言语行为语力的认知语言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孔祥立;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李晓文;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研究Dao(道/Way)的多义性及其拓展的语义概念形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5 冷惠玲;论译者风格批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6 王薇;名词动用的认知修辞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7 谢菁;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中医病因病机概念隐喻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8 刘宇红;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指称解读:限定名词词组的外指与前指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蔡言胜;《世说新语》方位词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10 张磊;汉英视觉动词语法化的认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肖彦;传播模式观照下的网络翻译批评模式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3年
2 江加宏;通感隐喻的认知研究[D];安徽大学;2005年
3 何俊平;译者的心路历程[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4 吴立莉;论认知取向的翻译和翻译教学[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5 廖立方;认知语言学与系统功能语法在语篇连贯分析中的互补性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6 王大成;现代汉语动词重叠构形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于燕萍;英汉颜色词隐喻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8 杜玲莉;英汉语篇照应词的认知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9 吕芳;庄子《逍遥游》的博喻分析[D];苏州大学;2006年
10 靖安典;从认知角度看韩礼德的语法隐喻[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5355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535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