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学生汉语习得研究的现状与思考
本文关键词: 华裔学生 汉语习得研究 现状 存在的问题 研究空间 出处:《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以华裔学生为研究对象的汉语习得研究起步较晚,至今约二十年。相关研究大体分为两条主线,一是对华裔学生自身特点的研究,二是关于华裔学生习得汉语本身的研究。本文对后者二十多年的研究状况进行了考察和梳理,在分析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华文教学的一些现实需要,对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出建议。
[Abstract]:The study of Chinese language acquisition, which is aimed at Chinese students, started relatively late, and has been about 20 years. The related studies are divided into two main lines, one is the stud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students. The second is the study on the acquisi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by Chinese students. This paper reviews and combs the research situation of the latter over 20 years.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research situation, it combines with some practical needs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Suggestions are made for further research in this field.
【作者单位】: 北京华文学院华教处;
【分类号】:H19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建勤;;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习得过程研究评述[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罗平立;华裔学生的听力教学探析[J];长沙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3 尉万传;东南亚华裔留学生汉语学习背景浅探[J];东南亚纵横;2004年04期
4 倪伟曼,林明贤;关于印尼华裔学生汉语语音的调查及相应的教学对策[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5 李善邦;华裔学生的汉语口语教学及其相关因素[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6 朱湘燕;华裔背景对听力教学的影响及对策[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7 唐玲;汉语拒绝言语行为及东南亚华裔留学生习得情况分析[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8 王功平;印尼华裔留学生汉语普通话双音节上上连读调偏误实验研究[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9 萧频;张妍;;印尼学生汉语单音节动词语义偏误的主要类型及原因[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10 王茂林;;印尼华裔留学生汉语声调习得分析[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杨海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定位与“管用、精当、易学”——以东南亚华裔留学生“了”教学为例[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太扎姆;;试论四川方言区藏族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学习策略[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2 黎明清;;越南学生对汉语普通话声调的认知[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1期
3 朱波;;对汉语零起点东南亚留学生汉语课教学语言的思考[J];大理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4 毛丽;;声调偏误与对外汉语声调教学研究综述[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年02期
5 阿达来提;阿布都外力·克热木;;阅读技巧在双语教育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消费导刊;2008年12期
6 何清强;;外国留学生动宾式离合词的两类偏误分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付博;;对外汉语提问教学环节对策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11期
8 马维金;张如梅;;大理学院留学生汉语口语学习策略研究[J];大理学院学报;2011年11期
9 刘静宜;;两岸华语教材“动态助词”之研究——以《实用视听华语》和《新实用汉语课本》为例[J];国际汉语学报;2011年01期
10 董于雯;;汉语常用双音节词语义透明度研究——兼论对汉语词汇教学的启示[J];国际汉语学报;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燕春;;泰国学生汉语语调偏误分析与语调问题[A];第七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暨语音学前沿问题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陈默;王建勤;;非汉语母语者汉语单字调声调意识初期发展的个案研究[A];第八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暨庆贺吴宗济先生百岁华诞语音科学前沿问题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张彦;;德国人学汉语的语音问题[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4 王功平;;印尼留学生普通话平/翘舌辅音发音与元音关系[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梅丽;;泰国学习者汉语普通话塞擦音知觉的实验研究[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6 闻亭;;华裔与非华裔汉语学习者对待目的语群体态度及习得动机比较研究[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宫本幸子;;日本人学习汉语声调[A];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6年
8 施家炜;;成人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个体因素与习得效果的相关研究[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9 徐子亮;;不同认知风格的汉语学习者在学习策略运用上的差异研究[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10 吴星云;;美国华裔与非华裔学生中文教学特点及教学法差异[A];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沁;思维风格、听力学习策略与学业成绩[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尚有林;非线性全局优化中填充函数方法的研究[D];上海大学;2005年
3 张晓路;沉浸式项目中的汉语学习者个体差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吴平;文化模式与对外汉语词语教学[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5 张洁;对外汉语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6 吴勇毅;不同环境下的外国人汉语学习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汉卫;华语阅读测试论[D];暨南大学;2008年
8 孟素;汉英成语对比及其跨文化对话之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桂朴成(Supachai Jeangjai);汉泰熟语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10 梅丽;泰国学习者知觉与产出普通话塞擦音/擦音的实验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逸飞;汉西语音对比以及针对西语学生的汉语教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宝乐儿;初级阶段蒙古学生汉语发音偏误分析及相应的教学对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李佳;印尼留学生11类有标转折复句习得顺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邓秀芬;印尼棉兰华裔和非华裔学生普通话语音习得偏误比较[D];暨南大学;2011年
5 梅那;同素近义单双音节语气副词习得偏误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6 李晓东;中亚留学生离合词使用偏误分析[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7 高婧洁;中亚留学生初级汉语口语课中合作学习教学设计的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8 韩倜;留学生汉语习得中语用失误的考察与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高海洋;第二语言习得情感因素研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10 张虹;日本留学生汉语声调习得及偏误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善邦;汉语口语课课堂训练方式及其运用[J];八桂侨刊;2002年01期
2 朱志平,哈丽娜;波兰学生暨欧美学生汉字习得的考察、分析和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3 马燕华;初级汉语水平留学生的普通话声调误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4 王玲娟;对外汉语初级阶段语音感教学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5 吴思娜,舒华,刘艳茹;语素意识在儿童汉语阅读中的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年01期
6 石锋,刘艺;广州话元音的再分析[J];方言;2005年01期
7 王幼敏;对日本人书写中文汉字差错规律的分析及思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8 倪伟曼,林明贤;关于印尼华裔学生汉语语音的调查及相应的教学对策[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9 李善邦;文语兼顾 育教并重——浅谈汉语课教学中的文化引导[J];华侨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10 杨启光;雅加达华人大众文化窥探──兼论印尼华人性征的形成与延续之可能性[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伊藤敬一;;在日本汉语教学上的两个问题[A];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85年
2 余霭芹;;声调教法的商榷[A];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85年
3 马丽莹;;略谈泰国学校汉语教学的情况与经验[A];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85年
4 赵金铭;;从一些声调语言的声调说到汉语声调[A];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87年
5 蒋印莲;;泰国人学习汉语普通话语音难点辨析[A];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6年
6 孙德金;;外国学生汉语体标记“了”“着”“过”习得情况的考察[A];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9年
7 余又兰;;汉语“了”的习得及其中介语调查与分析[A];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美玲;交际策略在交际能力中的作用[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2 卜佳晖;汉语教师课堂语言输入特点分析[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3 刘谦功;外国学生汉语让步式复句习得研究及教学新思路[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4 林勇明;泰国学生汉语定语顺序的偏误分析及其习得顺序[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5 林载浩;韩国学生习得“把”字句情况的考察及偏误分析[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1年
6 刘召兴;汉语多义动词的义项习得过程研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1年
7 宋刚;汉语名词习得中的中介词缀研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1年
8 张林军;师生互动与学习者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9 徐晓羽;留学生复合词认知中的语素意识[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10 刘伟;语义透明度对留学生双音节合成词词汇通达的影响[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善邦;华裔学生的汉语口语教学及其相关因素[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2 金宁;关于华裔学生文化教学的若干探讨[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3 李素梅;素质教育与师专中文专业的课程改革[J];邯郸师专学报;2003年01期
4 刘乐;在外语教学改革中实现素质教育[J];青海师专学报;2003年05期
5 夏明菊;华裔学生汉语学习动机分析[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6 秦敏;关于普通话教学和管理的思考[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7 熊学亮;认知语言学简述[J];外语研究;2001年03期
8 李玮;;试分析华裔学生口语学习问题[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年01期
9 Theresa Chang whei JEN;;Expanding Visions of American Learners of Collegiate Chinese:Heritage Students[J];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03期
10 王福祥,刘润清;我国语言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外语界的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燕萍;;浅谈普通话轻声[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郭嘉伟;亢世勇;;新词语研究的现状[A];第四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闻亭;;华裔与非华裔汉语学习者对待目的语群体态度及习得动机比较研究[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吴星云;;美国华裔与非华裔学生中文教学特点及教学法差异[A];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C];2008年
5 武金峰;昌世立;;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以新疆伊犁州为例[A];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付钢;;语言背景与环境在华裔留学生汉语学习中的作用[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7 吴勇毅;;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模式的演变与发展[A];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C];2008年
8 王亚西;;如何提高华裔留学生的汉字读写水平[A];识字教育科学化论文集粹——第二届识字教育国际研讨会文献之一[C];2006年
9 李嘉郁;;华文教育五题[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10 李嘉郁;;华文教育研究现状简析[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于茂芬;华裔应把握机会推动中文教育[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2 燕婵;《我和中国》法兰克福成功发布[N];中华读书报;2006年
3 田秋颜;陈永栽:情系华文教育[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4 本报记者 林亚茗邋通讯员 沈卫红;华文教育,在艰难中诉说执着[N];南方日报;2007年
5 郭万盛;海外华文教育:升温又升值[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6 韩永先 孔俊彬 李豪;全球华文教育方兴未艾[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7 记者 陈新 包骞;我省命名首批31所学校为海外华文教育基地[N];福建日报;2009年
8 吴娟;汉语走向世界的桥梁[N];文汇报;2003年
9 国家汉办赴印尼汉语教师志愿者 王革英;应重视海外汉字教学[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10 李学勤;作为专门学科的国际汉学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袁振华;香港南亚裔学生中文学习的困境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何丽英(KATEMATU DUANGMANEE);泰国华侨学校汉语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3 YAP TENG TENG(叶婷婷);马来西亚高校汉语作为二语教学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淼;泰北高校华裔学生汉语学习现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赵子健;对外汉语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陈佳佳;中等职业学校应用文写作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4 崔林艳;基于英汉机译软件质量分析探讨中国机译软件的现状和发展[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5 张妍;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研究[D];扬州大学;2009年
6 蒙根化;探究《新疆蒙语广播》[D];内蒙古大学;2009年
7 金白梧;论职业学校汉语口语教学现状及应对措施[D];苏州大学;2008年
8 陈曼丽;印尼北干少英学校华裔学生汉语语音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邓秀芬;印尼棉兰华裔和非华裔学生普通话语音习得偏误比较[D];暨南大学;2011年
10 汪从莹;濒危语言研究现状与展望[D];中南民族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5367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536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