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问语气副词“究竟”向名词“究竟”的去语法化
本文关键词: 疑问语气副词 究竟 去语法化 出处:《语言科学》2014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文章考察现代汉语中的"原委,真相"义名词"究竟"的历史形成,论证现代汉语中的"原委,真相"义名词"究竟"不可能来源于古汉语佛源名词"究竟"或古汉语"尽头"义"究竟"。因为佛源名词"究竟"仅限于佛教语域,其意义"最高境界/最高智慧、根本大法/要旨"与现代汉语名词"究竟"的词义相去较远;"尽头"义"究竟"在汉语史上用例极少。文章从语言表达的省力原则和明晰原则的互动以及"究竟"的"打算"义名词用法的出现角度,论证现代汉语"原委,真相"义名词"究竟"是从古汉语中处于疑问宾语从句句首的疑问语气副词"究竟"去语法化而来。运用该历时演变可以对现代汉语中的"原委,真相"义名词"究竟"仅用于宾语位置等句法特点作出合理解释。
[Abstract]:This paper examines the historical formation of the meaning of "truth" in modern Chinese, and demonstrates the "origin" in modern Chinese. The truth "meaning noun" can not come from the ancient Chinese Buddha source noun "after" or the ancient Chinese "end" "meaning". Because the Buddha source noun "after all" is limited to the Buddhist register, its meaning "the highest realm / the highest wisdom," The basic law / tenor is far away from the meaning of the modern Chinese noun "what is it"; the "end" "meaning" is rarely used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labor-saving principle and the clear principle of language expression and the "what is the end". The perspective of the use of the intended noun,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meaning noun of truth in modern Chinese is derived from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the interrogative mood adverb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interrogative object clause in ancient Chinese. The diachronic evolution can be applied to the "origin" of modern Chinese. Truth "meaning noun" is only used to explain the syntactic features such as object position.
【作者单位】: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2009JJD740014) 江苏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2YYC016) 江苏高校哲社研究基金项目(2012SJB740011) 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PAPD)的资助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J.Pustejovsky;张秀松;张爱玲;;生成词库论简介[J];当代语言学;2009年03期
2 张秀松;;语气副词“到底”的历史形成[J];古汉语研究;2012年01期
3 孙菊芬;“毕竟”在近代汉语中的发展演变研究[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4 皮奕;;“究竟”的语篇功能分析[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29期
5 王军;;副词“究竟”的始见时代[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6 许秋娟;;副词“究竟”的句法考察[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7 许秋娟;;副词“究竟”的语义考察[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8 张秀松;;“究竟”义“到底”句的句法、语义和语用考察[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4年01期
9 张秀松;;“到底”的共时差异探析[J];世界汉语教学;2008年04期
10 张秀松;;“毕竟”义“到底”句的主观化表达功能[J];语文研究;2008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婉梅;表处所的“在Np”的语义分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2 孙宜春;;“NP+V-起来+AP(VP)”句式的语义结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3 樊友新;;从“被就业”看“被”的语用功能[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4 何清顺;汉英词汇重叠式附加意义对比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5 陈红燕;;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用”字介词框架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6 卢英顺;现代汉语中的“延续体”[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7 王祥荣;儿童语言中的“上”、“下”类方位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8 肖奚强;范围副词的再分类及其句法语义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9 孔令达;;“VP+过”的功能[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10 李先华;;唐诗词语隐含义个案考察及相关问题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影;付莉;;韩国中小学生“是”的错序偏误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2 袁明军;;《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拟声词[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祝东平;高彦怡;;副词“就”的释义[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陈万龙;;方位词“前”的歧义用法[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赵明慧;李平华;;“V+T+N”和“V+N+T”句式考察[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魏亮珍;;浅析《吕梁英雄传》中的“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吴万和;;从中古汉语词汇语法现象看《列子》是托古伪书[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寇金凤;;浅析篇章连接成分“当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梁银峰;;《祖堂集》助动词研究[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10 汪如东;;浅析“不差钱”[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曲丽玮;元刊杂剧复字词汇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杨石乔;基于语料库的汉语医患会话修正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曹芳宇;唐五代量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王用源;汉语和藏语复音词构词比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谷峰;先秦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艳红;唐五代方位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文平;现代汉语“A而不B”格式的多角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敏;“难不成”的衍生过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乌晓丽;“X+—N比—N+VP”表义功能新探[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满蕾;东北方言数字词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张军珲;基于统计的常用汉语副词用法自动识别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7 田洁;现代汉语回声拷贝式“A就A”结构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丁熠;“契合”类语气副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刘喜瑞;“非X不可”句式的相关变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姜丹丹;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插入语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荣祥;近代汉语副词简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2 张秀松;;从生成词库论看汉语词的逻辑多义性[J];北方论丛;2008年03期
3 J.Pustejovsky;张秀松;张爱玲;;生成词库论简介[J];当代语言学;2009年03期
4 张秀松;;语气副词“到底”的历史形成[J];古汉语研究;2012年01期
5 冯雪燕;;从空间最边缘到语气的最终追究——从四大名著看极量词“到底”的形成[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6 张秀松;;“到底”的共时差异探析[J];世界汉语教学;2008年04期
7 高书贵;“毕竟”类语气副词与预设[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8 马U,
本文编号:15383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538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