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经书“献”字新诠

发布时间:2018-02-27 03:17

  本文关键词: 经书释疑 献 古义新解 出处:《求索》2014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经书中"献"字指人之用法春秋时期即已消失,人们已不能理解,从而导致了今人对经书的误读。然通过梳理,我们可以对"献"字指人这一古义作出新的准确诠释,以廓清两千年来对相关经文的误解。首先从"献"字指人的用例、历代学者对"献"字指人的训释、关于孔子考礼的有关记载等方面可以证明上古"献"字确有指人的用法;从文化史的角度、"献"字本义及词义引申系统、通假说、近义说、错字说、引申说诸方面探讨可知"献"字指人具有其学理依据;通过考辨,可知相关"献"字的确切含义及其由来,这对经文的准确诠释提供了参考依据。
[Abstract]:In the classics, the word "Xian" means that the usage of people has disappeared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people can no longer understand it, which leads to the misreading of the classics by modern people. However, through combing, we can make a new and accurate interpretation of the ancient meaning of the word "Xian".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relevant scriptures in the past two thousand years, first of all, from the use cases of the word "offer" to people, the explanations of scholars in successive dynasties on the character of "offering", and the relevant records about Confucius' examination of rites, it can be proved that the word "offer" really refers to the use of human beings in the ancient times. From the angle of cultural histor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Xian" and the extension system of word meaning, the theory of general false, the theory of close sense, the theory of wrong word, and the theory of extension. The exact meaning and origin of the word "offer" are known, which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accurat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xt.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分类号】:H1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殿玺;试探词义引申的途径和方式[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01期

2 司继涛;试谈英汉翻译中的词义引申[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3年04期

3 安兰朋;;词义引申研究概说[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4 何书;;试论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词义引申研究中的“义素”分析思想[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5 胡平;;汉语词义引申之隐喻引申[J];大众文艺(理论);2008年09期

6 谢政伟;;“雷”字新用法[J];中国科技术语;2009年01期

7 裴伟娜;;《说文解字注》中的词义引申小议[J];绥化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8 王依娜;;从词义引申看异体字的历时性——以《原本玉篇残卷》为例[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11年01期

9 刘丽;;郑樵《通志·六书略》中词义引申研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5期

10 颜亨福;;关于古汉语的词义引申[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余求真;;词义引申中修辞现象的认知解释[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2 马景仑;;《广雅疏证》所涉“正反同词”现象成因探析[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3 廖以厚;黄建荣;;清代《说文》研究的开山之作——王夫之《说文广义》述评[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新时期词汇联想意义的变化[A];黑龙江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师为公;;《四书》与训诂[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6 王建军;;辐射引申源头的多元性及其失察之流弊[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7 厉兵;;从“扇”与“d'”谈分别字[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8 罗积勇;;衡南话特殊字词辨[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9 孟心;;《风俗通》中的通假问题——兼论网络语音同音近之通用[A];2010年重庆市语言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刘善涛;李敏;;基于信息库的新词词汇共性分析与教学策略研究[A];中国计算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9-2011)[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通讯员 姜俊俊邋记者 余传诗;较全面系统整理殷墟甲骨文词义的首部专著问世[N];中华读书报;2007年

2 西南大学文学院 肖梅旎;从“沛公军霸上”说起[N];学知报;2011年

3 郑张尚芳;“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续解[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4 北京中医药大学 黄作阵;医古文考试如何复习应考(1)[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5 枣阳高级中学 李林;明确审题思路,准确拟定主旨[N];学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宇宏;现代汉语多义词词义引申认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武文杰;现代汉语视觉行为动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3 林琳;中国上古涉酒词语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4 何书;《说文通训定声》的词义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朱志平;汉语双音词的属性测查与汉语第二语言教学[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达默迪纳;老庄著作和巴利语佛经若干词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吴为民;汉语性别词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赵倩;汉语人体名词词义演变规律及认知动因[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9 白云霜;当代汉语词汇新增义位研究[D];河北大学;2012年

10 万玲华;中日同字词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戚伟良;词义引申的认知分析[D];山东大学;2012年

2 刘盛婕;“理”的词义引申与其文化内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3 谷悦;“看”的词义引申及其非范畴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4 胡娟;朱骏声转注新探[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徐慧;从词义表达和词义引申的角度谈英汉翻译[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6 苏向丽;“春”的生命意识[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7 王春燕;古代汉语词义引申的认知视角初探[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8 张燕青;《段注》词义引申系统论[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9 朱淑华;今文《尚书》词义引申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10 钱海峰;《颜氏家训》名词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5408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5408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f03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