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俄汉语隐喻的生成机制和主要类型
发布时间:2018-03-03 13:38
本文选题:俄汉语 切入点:隐喻 出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S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是隐喻的基础。利用认知语言学的范畴观,借助语义分析的方法,可以解释这种相似性,解释隐喻的生成机制,并与换喻相区别。依据本体和喻体范畴义素的不同性质可以对词汇中出现的隐喻现象做出分类和归纳。
[Abstract]:The similarity between ontology and metaphor is the basis of metaphor. By using the category view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the method of semantic analysis, the similarity can be explained and the mechanism of metaphor generation can be explained. The metaphorical phenomena in vocabulary can be classified and summarized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properties of semantic elements of Noumenon and vehicle categories.
【作者单位】: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欧亚语系;
【基金】:2012年度洛阳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俄语语法化现象研究”(2012B230)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35;H1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正翠;李晓红;;浅析隐喻的显式和隐式[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2 杜洪波;胡晓;;以身体部位隐喻为例论隐喻的翻译[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3 胡河宁;;组织意象图式中的组织传播隐喻[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4 张志宏;董粤章;;习语演进的认知诠释[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5 高玲玲;;视觉动词SEE语义演变的认知语用阐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尹丕安;李健;延宏;;基于效应决策模式的认知言语交际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7 杨增宏;;甲骨文会意字的象似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8 蒋道华;英汉隐喻语用操作对比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9 王扬;语用预设的特征及其认知阐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10 姜_,
本文编号:15612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561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