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系词“是”的形成机制
本文选题:系词 切入点:是 出处:《语言研究》2012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汉语学界虽然对指示代词"是"发展为表判断的系词"是"基本形成了定论,但对其形成机制尚缺乏有效论证。系词"是"来源于话题化名词短语之后的回指性指示代词"是",它发展为系词的一个关键环节是,这个回指性指示代词"是"所联系的前后两个名词(短语)具有同一性(两个名词或名词短语的所指相同)或者具有类属关系(前一名词或名词短语的所指属于后一名词或名词短语的所指的下位成员),即:[名词性话题][回指性指示代词名词性谓语][主语系词宾语]。系词"是"产生的语体环境可以是叙述语体,也可以是会话语体。
[Abstract]:Although the deixis pronoun "is the system word which develops into the table judgment" is "basically formed the conclusion in the Chinese academic circles," However, there is still a lack of effective argumentation on its formation mechanism. The anaphoric demonstrative pronoun "yes", which originates from the topicized noun phrase, is a key link in its development. The anaphoric demonstrative pronoun "is" relates to two nouns (phrases) with identity (the same reference of two nouns or noun phrases) or a generic relationship (the reference of the former noun or noun phrase belongs to the same noun or noun phrase). The next member of the latter noun or noun phrase, that is, [noun topic] [anaphoric demonstrative pronoun noun predicate] [subject is object]. It can also be conversational style.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中文系;
【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汉语指示代词的语法化及相关构式研究”(2010BYY004)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肖娅曼;上古“是"判断句与“此”判断句之比较[J];古汉语研究;2005年03期
2 冯胜利,汪维辉;古汉语判断句中的系词[J];古汉语研究;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光全;司马迁、班固“实录”精神异趣探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庄华峰,王建明;安徽古代沿江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 庄华峰;北朝时代鲜卑妇女的精神风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4 王兵,张征;试论庄子学派与宋玉的亲缘关系[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5 郑学益;思想制胜的新世纪营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6 张碧波;箕子论——兼论中国古代第一代文化人诸问题[J];北方论丛;2004年01期
7 冷卫国;东晋赋学批评的分期及时代特征[J];北方论丛;2005年05期
8 晁瑞;;介词“向”对“问”的替换——兼谈方言介词“问”的历史演变[J];北方论丛;2005年06期
9 刘家和;论司马迁史学思想中的变与常[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10 易敏;在对译与比较中观察汉语词义系统[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星;先秦儒法源流述论[D];西北大学;2001年
2 肖娅曼;汉语系词“是”的来源与成因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3 杨艳;现代汉语“是”字结构与语用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4 修彩波;近代学人与中西交通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林星;近代福建城市发展研究(1843-1949年)——以福州、厦门为中心[D];厦门大学;2004年
6 张崇旺;明清时期自然灾害与江淮地区社会经济的互动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7 南哲镇;唐代讽谕文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8 潘俊杰;先秦杂家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9 李力;“隶臣妾”身份再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10 雷冬平;近代汉语常用双音虚词演变研究及认知分析[D];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荣;《宋书》代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2 张秀玉;儒道人性论与治国理论的关系[D];西北大学;2001年
3 林亚红;汉语早期“其”字考[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4 杨怀源;《段注》“废、行字”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叶仁雄;孔子中和之美的时空阐释[D];湘潭大学;2003年
6 刘文霞;《世说新语》中的判断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王铁峰;秦国富强及东并六国之地理环境条件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8 斯琴毕力格;太初历再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9 董守志;“不是”的产生及其发展[D];武汉大学;2004年
10 何桂端;近代广西民间商品意识及变迁[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冯胜利,汪维辉;古汉语判断句中的系词[J];古汉语研究;200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肖娅曼;汉语系词“是”的来源与成因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5734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573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