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语用教育观与母语教师语用能力重构
本文选题:积极语用 切入点:汉语文教育 出处:《中国教育学刊》2012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以国家教育意志为本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课程范式。母语教师束缚于指令性课程范式,其思维品质和语用能力日趋格式化。随着语文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积极语用教育观得到学术界和语文教育界的共同关注。积极语用教育观是教师旨在克服学生长期存在的种种消极语用弊症、激励其主动表达和创意表现的母语教育新理念。它要求唤醒母语教师积极语用的自觉意识,重构其语用能力体系,练就基于语用规范的卓越的母语表现力,由此发展为母语创造力。解放阅读和活化语用是母语教师语用能力重构的基本途径。
[Abstract]:For a long time, China has formed a highly centralized and mandatory curriculum paradigm based on the national educational will, and the mother tongue teachers are bound by the mandatory curriculum paradigm. Its thinking quality and pragmatic ability are being formatted day by day. The view of positive pragmatic education has attracted the common attention of academic circles and Chinese education circles. It is a teacher's view that teachers aim to overcome the negative pragmatic disadvantages of students for a long time. The new concept of mother tongue education, which inspires its active expression and creative expression, calls for awakening the conscious consciousness of positive pragmatics of native language teachers, reconstructing their pragmatic competence system, and developing their outstanding native language expressive power based on pragmatic norms. 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native language creativity, the liberation of reading and the activation of pragmatics are the basic ways to reconstruct native language teachers' pragmatic competence.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度基金项目“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活力汉语的打造”(项目编号:09YJAZH093)研究成果
【分类号】:H19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潘涌;;积极语用:21世纪中国母语教育新观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潘涌;;论汉语文课程名称的归正与我国母语教育目标的重建[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文智辉;;中国母语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年11期
2 王随仁;;中小学“语文”课程的名称应变更为“汉语”[J];教育评论;2011年06期
3 潘涌;;全球化背景下国家文化发展战略:重构汉语文教育目标[J];南京社会科学;2013年08期
4 潘涌;;积极语用:为实现“中国梦”培植持续增值的文化资本[J];教育科学研究;2013年11期
5 魏洪昌;;班主任如何开展心理疏导及德育培育工作[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4年03期
6 潘涌;;论汉语文课程名称的归正与我国母语教育目标的重建[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7 潘涌;;“创造性文化基因”的缺失与培育——对美国大学在华招生考试的深度透视[J];教育发展研究;2012年24期
8 潘涌;;积极语用:撬转中国母语教育范式的哲学支点[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9 潘涌;;积极语用:从接受本位到表达本位[J];语文建设;2014年04期
10 何春光;;积极语用:让基础母语教育充满活力[J];语文学刊;2014年10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鲍艳华;从接受到自主:语文学习方式的质变[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奕颖;全球化:汉语文教育的危机与转机[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3 秦璐;关于推进语文课程改革纵深发展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4 裴瑞雯;现代语文教育目的观的演变[D];浙江师范大学;2013年
5 魏伊莉;论语文教育目标归正与学生表达力的培养[D];浙江师范大学;2013年
6 于学敬;网络新词语的语用价值及教育对策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3年
7 唐建军;语文阅读教学“言语体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潘涌;;积极语用:21世纪中国母语教育新观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J];教育研究;1996年02期
3 庞学光;论教育之超越[J];教育研究;1998年11期
4 李雁冰;教育的最高追求在于超越[J];教育改革;1998年02期
5 项贤明;;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的辩证关系[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7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景端;母语是根外语是叶[J];检察风云;2005年10期
2 潘涌;;外国母语评论:从确立目标到炼就能力——外国母语教育的人本指向[J];全球教育展望;2008年05期
3 刘楚群;陈波;;大众教育背景下大学生母语素质问题探究[J];社科纵横;2010年06期
4 严力;母语和语言的感受[J];诗探索;1997年03期
5 张强;;漫谈大学的语文生活——《什么是健康的语文生活》读后[J];语文学刊;2013年12期
6 邵士权;善待母语[J];科技文萃;1996年08期
7 白雪;;母语教育政策亟待检讨与修订——新加坡中学华文教师会声明[J];世界教育信息;2002年10期
8 范昌龙,李宏;母语化外语教育[J];外语研究;2002年06期
9 李宇明;;论母语[J];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01期
10 杨海明,毛宇;世界母语教育发展趋势与重庆母语教育现状的考察和思考——文学启蒙教育的母语学习专题研究之一[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邢存华;;发掘音乐母语教育资源,传承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对音乐母语教育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2 周剑波;;为金喜善拒说日语叫好——浅议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母语的热情[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2005年
3 凌德祥;;语言应用的国家战略与汉语教育的历史思考[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苏军;母语教育要从儿童抓起[N];文汇报;2013年
2 曹建文;领悟母语之美[N];光明日报;2005年
3 杜道流;加强母语教育势在必行[N];语言文字周报;2005年
4 宋军朋;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母语教育不容乐观[N];语言文字周报;2005年
5 广东 谢涛;大学强制母语教育很有必要[N];中国改革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卜之;让“母语”越来越亲[N];中国教育报;2007年
7 梁国祥;母语是民族的灵魂[N];中国教师报;2006年
8 徐冬梅;儿童阅读:根的工程 花的事业[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9 邵龙霞;徐冬梅 亲近母语从阅读开始[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10 成尚荣;民族文化认同与母语教育[N];中国文化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曾晓洁;现代汉语母语教育演进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彭_g;魏斯格贝尔的“母语和母语教育”理论及其对汉语汉字研究与教学的启示[D];复旦大学;2010年
3 章石芳;族群文化认同视野下菲律宾华族移民母语教育发展及方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林圃;中学母语教育的精神哺育功能挖掘[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龙小珍;一个母亲对孩子母语教育的反思[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3 荣华;汉语母语教育意识的觉醒[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2年
4 蓝蕊;母语教育的文化使命[D];浙江师范大学;2008年
5 黄瑶;呈现汉语形神之美 构建初中母语教材[D];西南大学;2010年
6 李洪孝;当代大学生母语水平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马春明;母语教育和外语教育比较研究[D];扬州大学;2005年
8 袁玫;民国时期中日两国侨民母语教育的理念和价值观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9 刘隽颖;通识理念下美国大学母语教育现状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10 杨磊;中美小学母语教材练习系统对比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5948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594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