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反语的言外转喻分析

发布时间:2018-03-11 07:13

  本文选题:言外转喻 切入点:反语 出处:《哈尔滨理工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在悠久的反语研究历史中,对反语的理解和认识是一个在多领域中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存在多种研究范式。早期人们仅仅将反语视为一种艺术和修辞手段来研究。然而,现在与其最初的研究已大不相同。目前,针对反语的研究已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多角度、多范式的研究领域。目前对汉语反语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和充分。因此,本研究在回顾了大量先前相关研究和观点的基础上,指出反语与其他辞格的区别,同时结合本文深入的研究后,给出反语的定义并全面概述了反语的特点。本文认为反语即指在特定的语境中,说话者在表达与其本意明显相反的意义时所运用的一种言外转喻机制,这种机制的产生与使用通过词语表达来完成,体现的交际意义为相反关系,在程度上表现为不尽相同。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意图在认知和语用的视角下对汉语反语进行较深入的研究,从而在认知学和语用学的理论框架下建立一个反语使用的认知语用模型,由此用以描述反语生成和理解的认知过程。本文的研究集中在汉语反语,重点放在反语的生成和理解机制,且提出反语使用的最初目的和最终结果是“正反互代”的认知思维表征,这正是转喻思维的典型特征(邹春玲,2010)。因此,反语是人类在认知过程中一种语用现象的体现和言语意义表达模式的特殊表征,它是认知、推理和语用的结果。 借鉴邹春玲言外转喻相关理论,认知和语用两个基本要素在反语理解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建立的模型将很好的把二者有机地整合为一个整体,用以阐释基于言外转喻的反语内部工作机制。其意义在于这是一种全新的研究角度与研究方法,是对转喻研究的有益补充,在某种程度上为认知语言学理论的深化提供依据。 鉴于此,本文的研究假设为:反语不仅是修辞手段,且充分体现了人类思维的某种特殊认知程序,可以表征为“以正代反”、“以反代正”或者“以此代彼”的言外转喻推理步骤。这一方面深入论证了认知语言学的一个基本共识,即“转喻为人类的基本思维模式”(LakoffJohnson,2002);另一方面也极大地扩大了言外转喻思维的应用领域,即以其反例论证言外转喻思维机制的庞大解释力、说服力以及合理性、可行性。 本研究的成果为:本论文对于反语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从认知和语用的角度进行更深化的研究,形成反语理解认知过程的反语理解的语用-认知模型,建立“基于言外转喻的反语理解机制”,为反语的生成和理解提供心理表征证据和认知图示支持。 本文整体结构分六章。第一章绪论,首先对本研究进行了总述并且提出了问题,然后从反语的定义、分类和作用等方面对反语给予了简介,同时解释了研究问题及目标,最后阐释了文章结构。第二章理论框架及文献综述,首先介绍了反语研究的认知语用观,之后探讨了格式塔理论、心理模型和言外转喻等理论,形成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支持,最后为了能够在较好的历史背景和学术背景下进行研究,还回顾了大量先前相关研究和观点。第三章,研究方法,探讨了本研究的材料来源和方法论,以此讲明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四章研究结果,,在前几章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并详细描述了反语理解认知过程中反语理解的语用-认知模型,建立了“基于言外转喻的反语理解机制”。第五章讨论,通过之前的研究铺垫,正式提出了属性模型,探讨了反语生成和理解机制的应用。这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操作基础,同时也进一步验证了本文所进行的研究。第六章总结,总结了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及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就研究方法和语料搜集两方面讨论了本研究的局限性及研究难点,最后探讨了该研究的研究前景。 本文不仅验证了“基于言外转喻的反语理解机制”模型的合理性,同时还涉及并且探讨了某些相关理论,如“转喻强加”和“反语”等,本研究所具有的认知效果和解释力强于以往的研究。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1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春玲;李轶男;;黑话的自主—依存模式解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08期

2 邹春玲;李丹;;转喻识解的认知语用机制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09期

3 邹春玲;梁英吉;;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的相容性探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张娜;邹春玲;;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阐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01期

5 徐盛桓;;说“拈连”[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6 邹春玲;黄秀华;;基于自主—依存框架的诗词生成分析[J];商业经济;2008年17期

7 邹春玲;刘畅;;基于模型的会话含意的生成[J];商业经济;2008年18期

8 邹春玲;于淑凡;;诗词中的隐喻[J];商业经济;2009年05期

9 陈杨国生;邹春玲;;转喻思维的内涵外延传承模型[J];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34期

10 邹春玲;陈红军;;歇后语生成和识解的认知机制[J];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36期



本文编号:15971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5971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f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