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的社会—认知语用考辨
本文选题:社会—认知语用视角 切入点:前语境 出处:《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从社会—认知语用视角(SCA)对语境进行考察,包括SCA的语用思想,重点分析思想中的前语境和涌现语境。集体前语境与个体前语境之分可揭示前语境的社会同一性和个体差异性,互竞语境体现前语境与情境的辩证关系;涌现要素和涌现机制说明语境共建的涌现性特征。SCA的语境思想不但可阐释语境主—客体、静—动态的矛盾,也可进一步说明语境的动态性,尤其是涌现性,为言语交际研究提供新视角。
[Abstract]:This paper examines context from a social-cognitive pragmatic perspective, including SCA's pragmatic thinking.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collective context and individual context can reveal the social ident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 of the pre-context, while the competing context reflects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e-context and the situation. The emergence elements and the emergence mechanism illustrate the emergenc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construction of context. The context thought of SCA can not only explai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static and dynamic of context, but also further explain the dynamic nature of context, especially the emergence of context. To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study of verbal communication.
【作者单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湛江师范学院;
【基金】:“广东省高等学校珠江学者岗位计划资助项目”(122-GK120002) 教育部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0YJC740144)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3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廖美珍;;目的原则和语境动态性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2 陆欣;;语言交际中的动态语境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年03期
3 韩冰;娄奇;;语境与生活世界:语用学发展新探[J];外语学刊;2011年01期
4 谢楠;;国外语境研究三十年回顾[J];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08期
5 宗世海;论误解的形成机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年02期
6 刘焕辉;;语境是一种语义氛围[J];修辞学习;2007年02期
7 刘金忠;王晶;;语境研究的人文主义趋势[J];学术交流;2010年04期
8 许力生;;语言学研究的语境理论构建[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俞莲年;语言的特殊性与口译[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2 张蓊荟,沈晓红;英汉翻译过程中推理的作用[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3 章淮平;话语的语用含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4 陆荣荣;从认知语境差异看文学作品中习语的翻译[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5 詹全旺;;新闻言语行为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6 朱小美;王翠霞;;话语标记语Well的元语用意识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王扬;语用预设的特征及其认知阐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8 梁改萍;语用失误与语用能力的培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9 张尧;浅析口头交际中的明示与语境效果的获得[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10 任士明;;浅析奥斯汀的“performatives”发展及对翻译学的影响[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慧琼;杜建华;;受众为何按照谣言而不是新闻行事?——对2010年两起地震谣言的比较分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郭素珍;;试论合作原则及其偏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3 徐芳;;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English Humorous Utterance[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五辑)[C];2010年
4 赵彬;;商务谈判中语用策略研究[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5 李洁麟;;心理语言学与“传”务求通新解——对电视“说”新闻的心理语言学解读[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6 王秋端;;间接言语行为与礼貌性的关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7 方碧月;;整合中的幽默及其审美机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8 林祈;;话轮分析——推销员与潜在顾客的交流对销售结果的影响[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刘颖晴;;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迁移与语用失误以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张芬;;委婉语:礼貌视角下的有意不合作[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汉生;英国都铎王朝的语言与文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周芹芹;汉语恭维回应语的社会语言学变异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文兵;汉英维护言语行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马腾;民族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语际语语用能力及其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张U,
本文编号:16095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609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