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动词双音化及其造成的语法后果——以“战胜”的词汇化过程为例

发布时间:2018-03-14 05:27

  本文选题:战胜 切入点:双音化 出处:《汉语学习》2012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战胜"的词汇化过程可以概括为"两分句的谓语→有标连动结构→无标连动结构→动补式复合词",对应的语义距离是"分离→组合→粘合→融合"。"战胜"由连动结构重新分析为动补式复合词的时间不晚于唐代。语义的高度关联性是贯穿于其词汇化过程的根本原因,连词"而"的消失使"战胜"用于紧邻的句法环境是其词汇化的前提,汉语双音化的发展趋势以及动补结构的发展是"战胜"重新分析的外在推动力。从"战"、"胜"到"战胜"双音化的语法后果表现在动词及物性的变化、单双音节动词后可容纳句法成分数量的差异、论元选择差异等方面。
[Abstract]:The lexicalization process of "victory" can be summed up as the predicate of "two clauses". 鈫扢arked linkage structure. 鈫扷nmarked continuous structure. 鈫扸erb-complement compound word ", the corresponding semantic distance is" separation " 鈫扖ombination. 鈫払onding. 鈫扵he fusion "." victory is not later than the Tang Dynasty when the continuous structure is reanalyzed as a verb-complement compound. The high relevance of semantics is the fundamental reason that runs through the process of lexicalization. The disappearance of conjunction "and" makes "victory" used in adjacent syntactic environment is the premise of lexicalization.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ese disyllabic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vement-complement structure are the external driving force for the re-analysis of "victory". The grammatical consequences of "battle", "victory" and "victory" are manifested in the changes of verbs and transitivity. Monosyllabic verbs can accommodate differences in the number of syntactic components and differences in meta-selection.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语序数表达系统研究”(项目编号:10BYY062)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汉民族共同语在两岸的现状比较研究”(项目编号:11JZD036)资助
【分类号】:H14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戴浩一;黄河;;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J];国外语言学;1988年01期

2 张显成;从简帛文献看使成式的形成[J];古汉语研究;1994年01期

3 张国宪;;单双音节动作动词充当句法成分功能差异考察[J];淮北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3期

4 刘丹青;汉语形态的节律制约——汉语语法的“语音平面”丛论之一[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1期

5 张国宪;;单双音节动作动词搭配功能差异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1期

6 高增霞;;从非句化角度看汉语的小句整合[J];中国语文;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俊勋;从高诱注看东汉北方代词系统的调整[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2 杜道流;指称、陈述理论及其对上古语法研究的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3 姜红;;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的不对称现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王媛媛;;中古汉语中的介词“着”[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施发笔;试论《水浒传》介词避复的技巧[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6 阮绪和;形名偏正结构的语法功能[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7 陶振伟;;“拿”的语法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8 宣恒大;;论汉语的具象性[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9 丁凌云;;双音节复合词语序排列中的认知因素[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10 褚福侠;;元曲“量词+儿”用法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影;付莉;;韩国中小学生“是”的错序偏误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2 沈家煊;;汉语“动补结构”的类型学特征[A];汉语口语与书面语教学——2002年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荣光启;;句法转换:从古典诗到白话诗[A];中国新诗一百年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沈焕生;朱磊;;基于信息内容的关键词抽取研究[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信息论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全国网络编码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5 吕晓玲;;闽南方言南安话的类结构助词“得”、“说”、“伊”、“通”[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张平忠;;中古以O啛R音由}0廔洪的雕散式音燮[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周有斌;;制约音译外来词形式选择的原则[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郭中;;论语言符号任意性和理据性的对立统一[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田长生;;浅谈《论语》中的复叠现象[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阮绪和;;江西武宁(上汤)话的程度副词“死、几、蛮”[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曲丽玮;元刊杂剧复字词汇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张雷;黎语志强话参考语法[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艳红;唐五代方位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洪梅;中古入声韵在明清韵书中的演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杨先明;0-5岁汉语儿童语言发展的认知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9 曹廷玉;赣方言特征词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10 王利众;俄汉科学语言句法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雪;俄汉语词汇理据性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乌晓丽;“X+—N比—N+VP”表义功能新探[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冯海瑛;《万历野获编》分词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刘婧一;元代笔记分词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旷金辉;汉英名词前置修饰语语序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陶胜妃;现代汉语谓词修饰词前后位置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林琳;“代词+(的)+名词”结构中“的”字隐现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严伟剑;疑问代词“怎么”“怎样”“怎么样”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耿冰;“实现事件”结构词汇化模式的英汉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徐萍;空指代在汉语中的适用性[J];淮阴师专学报;1996年03期

2 严戎庚;;论兼语句在句型系统中的地位[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2期

3 张静;“连动式”和“兼语式”应该取消[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朱德熙;;现代书面汉语里的虚化动词和名动词[A];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8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冬梅;现代汉语动名互转的认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常志伟;;“尊敬”的词化历程探究[J];理论月刊;2011年09期

2 沈峥;;“随从”的词汇化[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8期

3 邵悦;;“因此”的词汇化过程及成因分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8期

4 付文萍;;“一直”的语法化与词汇化[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6期

5 何彦诚;;红丰仡佬语连动结构的词汇化[J];民族语文;2011年04期

6 王峤;柴雪松;;动宾式双音结构即动宾式“离合词”离析动因的分析[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1期

7 孙茂恒;;“大不了”的词汇化及其词典释义探究[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李婷;;“如同”的语法化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9 毛向樱;;“所有”的词汇化过程探析[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10 张小会;;网络新语“X+的说”探析[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秀芳;;句法构式与词汇化[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2 周国辉;;实用虚化 虚用实化——语法化与词汇化的辩证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王世凯;;动宾式时量动词“为期”的生成[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4 王向征;曾红玲;刘思耘;;汉语不同结构惯用语的听觉词汇化研究[A];“改革开放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汪如东;;浅析“不差钱”[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6 应学凤;;“不大”词汇化试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邵志洪;;英汉拟人法使用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黄昌静;;英汉双及物构式引申机制对比[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9 刘芳;;“上去”的虚化进程及其成因[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10 傅超波;邢亦平;;从“绝望”到“盼望”——从《艰难时世》中看到的希望(英文)[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文忠;今年基金有望战胜市场[N];山西日报;2002年

2 记者 林惠芬;罗队本可以战胜德国队[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3 高文志;我省选手王元平战胜了“马家军”[N];黑龙江日报;2000年

4 记者 许基仁;英镑战胜欧元[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5 ;战胜自己最重要[N];山西经济日报;2001年

6 汤威;航设院 攻坚破关 战胜挑战[N];中国航空报;2001年

7 田亮;我战胜了萨乌丁[N];光明日报;2000年

8 黄湘源;何必要战胜庄家[N];科技日报;2000年

9 上海世基 徐磊;何须要战胜庄家[N];重庆商报;2000年

10 本报记者 李庆华;“人力”战胜资本[N];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春兰;英汉运动事件语义编码认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江傲霜;六朝笔记小说词汇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刘晓然;双音短语的词汇化[D];四川大学;2007年

4 王品;人称系统中词汇与语法的互补[D];复旦大学;2011年

5 周俊勋;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词汇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6 李秋杨;汉英思考类动词语义的多角度考察[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7 邵春;英语主位化评述结构的功能语言学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李绍群;现代汉语“名_1+(的)+名_2”定中结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9 亓文香;汉语典故词语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10 卡丽娜;乌汉语词汇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韦皓;“据说”的词汇化问题和相关功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范宁;“何X”的词汇化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3 崔贵兵;“V不C”结构的词汇化研究[D];汕头大学;2010年

4 张明友;“V不得”的词汇化研究[D];汕头大学;2010年

5 张海霞;“继而”的词汇化[D];河南大学;2011年

6 李芬;双音结构“X以”的词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田寅威;“以为”的词汇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耿冰;“实现事件”结构词汇化模式的英汉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沈中平;时间词“X前/后”词汇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朱艳霞;现代汉语因果连词“X而”的词汇化[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097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6097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94b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