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重叠和次生重叠:重叠式历时来源的多样性
本文选题:原生重叠 切入点:次生重叠 出处:《方言》2012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重叠作为一种形态现象性质上不同于句法结构和话语反复。但是,本文指出,重叠现象既有原生的重叠,也有次生的重叠,前者是天生作为重叠手段存在的,后者则恰恰是由句法结构、话语反复等非重叠现象在历史演变中经过重新分析成为重叠形式的。本文以此观念分析了汉语普通话和方言中多个相关的实例。最后指出,有些次生重叠可能因为源于非重叠式而不符合重叠式的语义象似性。
[Abstract]:As a morphological phenomenon, overlap is different in nature from syntactic structure and discourse repetition. However,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overlap exists in both primary and secondary overlaps. In the latter case, the non-overlapping phenomena, such as syntactic structure and discourse repetition, have been reanalyzed into overlapping forms in the course of historical evolution. In this paper, several relevant examples in Mandarin and dialect are analyzed, and finally, it is pointed out that, Some secondary overlaps may not conform to the semantic iconicity of reduplication because they originate from non-reduplication.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基金】:中国社科院重点课题“语言库藏类型学”资助
【分类号】:H17;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朱德熙;;潮阳话和北京话重叠式象声词的构造——为第十五届国际汉藏语言学会议而作[J];方言;1982年03期
2 刘丹青;;语法化理论与汉语方言语法研究[J];方言;2009年02期
3 吴福祥;;南方语言正反问句的来源[J];民族语文;2008年01期
4 朱景松;;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J];中国语文;1998年05期
5 刘丹青;;实词的拟声化重叠及其相关构式[J];中国语文;2009年01期
6 李文浩;;江苏淮阴方言的重叠式反复问句[J];中国语文;2009年02期
7 杨平;动词重叠式的基本意义[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05期
8 刘丹青;;苏州方言重叠式研究[J];语言研究;1986年01期
9 刘丹青;;汉藏语系重叠形式的分析模式[J];语言研究;1988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红梅;;汉语方言单纯动词重叠式比较研究[J];北方论丛;2010年02期
2 唐依力;齐沪扬;;多项式NP的语义指向及其做状语的认知理解[J];北方论丛;2010年05期
3 张爱玲;体态标记词"看"字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4 张桂英;;再谈叠音词的表达效果[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吴启主;汉语动词重叠问题杂议[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6 彭兰玉;词的话语重现与语法重叠[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7 甘智林;“V+一下_2”格式的语法意义[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8 李圃;;近30年现代汉语祈使及祈使句研究述评[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9 王健,高凤;无锡方言的重叠式名词[J];常熟高专学报;2003年03期
10 甘智林;带宾“V+一下_1”、“V+一下_2”格式的语序问题[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蔡淑美;施春宏;;重叠形式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以阎连科作品中重叠形式的使用为例[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彭懿;英汉肤觉形容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谢白羽;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比较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知恩;量词的跨语言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5 王俊;现代汉语离合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娟;疑问语气范畴与汉语疑问句的生成机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向二兰;汉英助动词句法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朴锦海;汉韩频率副词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龚娜;湘方言程度范畴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樊小玲;汉语指令言语行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洁;现代汉语回声拷贝式“A就A”结构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韦佼灵;壮语的类型学描写[D];南昌大学;2010年
3 张良斌;恩施方言疑问句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4 闫真;现代汉语“一V再V”格式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5 李丹;双音节动词和形容词的重叠形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吴妹;湛江闽语动词形容词重叠的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7 王f ;温州话动词和形容词重叠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8 龙娟;正反问句和“吗”字是非问句的对比分析及习得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岳佳;耀县方言体貌系统[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杨博然;基于HSK动态语料库词语重叠偏误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张尚芳;温州方言的儿尾[J];方言;1979年03期
2 朱德熙;;潮阳话和北京话重叠式象声词的构造——为第十五届国际汉藏语言学会议而作[J];方言;1982年03期
3 钱乃荣;石汝杰;;苏州方言连读变调讨论之二关于苏州方言连读变调的意见[J];方言;1983年04期
4 刘月华;动量词“下”与动词重叠此较[J];汉语学习;1984年01期
5 胡孝斌;试论动词重叠“VV”式与动词“V一下”式的差异[J];汉语学习;1997年02期
6 邵敬敏;周娟;;汉语方言正反问的类型学比较[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7 游汝杰;;论台语量词在汉语南方方言中的底层遗存[J];民族语文;1982年02期
8 李如龙;;闽方言和苗、壮、傣、藏诸语言的动词特式重叠[J];民族语文;1984年01期
9 孙宏开;;论藏缅语语法结构类型的历史演变[J];民族语文;1992年05期
10 孙宏开;;论藏缅语语法结构类型的历史演变(续)[J];民族语文;1992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连素芳;范中峰;;浅析语言的象似性及其与任意性的关系[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27期
2 陈丛梅;;英汉词典中例证翻译的象似性原则[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3 颜小娜;;语篇象似性及其认知理据初探[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曾红霞;;从象似性分析英语倒装句[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5 戴瑞亮;;语言符号任意性和象似性探析[J];社科纵横;2010年05期
6 傅洁;;从认知的角度看兼语句的象似性[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7 赵学政;;诗歌的象似性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年11期
8 程媛;;语言象似性在语篇衔接与连贯在中的作用[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9 王松亭;;论语言符号的象似性和任意性问题[J];中国俄语教学;2008年01期
10 刘存伟;黄鹂;;语言符号的象似性——来自多元WH-问句的理据[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余建军;;刍议英汉词典例证的翻译[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张士河;孙建成;;语言符号象似性与英语词汇象似性关系[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3 徐畅;;从认知视角看皮尔士符号学理论[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4 陈丛梅;;英汉词典中例证翻译的象似性原则[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文旭;;隐喻的符号学解读[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6 刘正光;;指称与句法[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史茜;;英语重叠词的理据和认知策略[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8 谢英;;关于“NP+不+X+谁+X”句式[A];福建省辞书学会2004年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04年
9 谈文艳;;关于英汉对比下汉语语序的理据性和象似性[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10 应学凤;;国内象似性研究动态[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梅晓名;欧阳修与范仲淹的忧乐观[N];鞍山日报 ;2007年
2 彭国华;治学的“入轨”与“入道”[N];人民日报;2008年
3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文全;善取善弃 和而不同[N];贵州日报;2009年
4 伊火;学界研讨当代语言学与汉语研究课题[N];光明日报;2002年
5 刘群 ;机器翻译距离实用还远吗?[N];计算机世界;2006年
6 宜春二中 易晓艳;提高英语试卷讲评效率之浅见[N];宜春日报;2007年
7 康慨;坏女孩,好作家[N];中华读书报;2008年
8 邵敬敏;“进口汽车”的歧解[N];语言文字周报;2008年
9 刘丹青;开采民族语言研究“宝矿”[N];中华读书报;2008年
10 ;英调查发现青少年写作能力显著提高[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雪春;现代汉语等同范畴的语义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张景霓;毛南语动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3 罗思明;英汉动结式的认知功能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李善熙;汉语“主观量”的表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5 余泽超;英汉叙述语篇中句内下指现象的认知功能阐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6 朴善姬;韩国语副词性依存名词句法结构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7 赵小东;句法规范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8 皇甫素飞;现代汉语紧缩构式的多维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静;英语名化的语法转喻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10 唐世民;结果/使役结构和双宾语结构的事体结构分析[D];北京外国语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红玉;广告语言中的象似性[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2 吴琴;从象似性角度谈茶诗英译中“音”与“形”的传递[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关永平;英语的象似性及其语言认知意义[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4 彭丹丹;基于象似性理论的英语词汇教学实验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5 葛艳梅;句法象似性与前景化语篇的文体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6 何立均;符号学视野下的汉字象似性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高伟;从英法汉基本句式看象似性理据[D];黑龙江大学;2010年
8 苏艳;英语委婉语的象似性分析[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东方;象似性角度的汉英名量词构建理据对比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卢淑玲;从象似性角度看诗歌翻译[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119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611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