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隐喻对并列中英双语者隐喻表达理解的效应研究
本文选题:概念隐喻 切入点:双语者 出处:《现代外语》2012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研究采用同语言和跨语言启动实验范式,考察概念隐喻在并列中英双语者理解英汉隐喻表达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并列中英双语者在概念隐喻层面的表征是共享的,一种语言的概念隐喻可以对另一语言的隐喻性表达的理解产生促进效应,但这种效应具有语言差异性和不对称性。英语隐喻表达的理解受概念隐喻的促进作用较为显著,但汉语隐喻表达却并不一定要借助概念隐喻来实现通达和理解。本文对概念隐喻理论的普遍适用性提出了质疑。
[Abstract]: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s the role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English and Chinese metaphors by using the same language and cross-language priming paradig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presentations of juxtaposed Chinese and English bilinguals are shared at the conceptual metaphor level. Conceptual metaphor in one language can promote the understanding of metaphorical expressions in another language, but this effect has linguistic differences and asymmetries. However, Chinese metaphorical expression does not have to rely on conceptual metaphor to achieve understanding and understanding. This paper questions the universal applicability of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邢台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隐喻性范畴化的实现机制研究”(编号:10BYY002)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王晶芝;杨忠;;概念隐喻理论的再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2 刘正光;莱柯夫隐喻理论中的缺陷[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年01期
3 龚嵘;郭秀艳;;双语词汇表征的静态与动态研究视角[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4 董燕萍;双语心理词典的共享(分布式)非对称模型[J];现代外语;1998年03期
5 李福印;;概念隐喻理论和存在的问题[J];中国外语;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远;词汇输入过程和二语词汇能力的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李永康;第二语言词汇难度定义的整合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3 贺双凤;心理词汇研究与二语词汇能力发展表征[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马庆凯;;隐喻否定形式的理解——兼评《谈Lakoff和Johnson隐喻理论的两个问题》[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5 马荣;;探讨概念隐喻理论的基本原理[J];大家;2010年23期
6 王晶芝;杨忠;;概念隐喻理论的再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7 冯彦;焦伟达;;概念隐喻语际迁移标记性探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陈士法;;从二语词汇习得看双语心理字典中的语义表征[J];外国语言文学;2006年01期
9 李艳玲;;简评《隐喻,词源和文化:基于语料库的探索和方法论反思》[J];外国语言文学;2008年04期
10 周洁;母语对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的影响探究[J];桂海论丛;2005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窦东友;管理、技术与英语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陈家旭;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窦东友;现代教育、技术与英语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陈伟;学理反思与策略重构[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5 陈万会;中国学习者二语词汇习得认知心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徐慈华;选择与适应[D];浙江大学;2007年
7 吴恩锋;基于经济报道标题语料库的概念隐喻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8 王小潞;汉语隐喻认知的神经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9 刘法公;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陈杰;以康德批判哲学为进路的内向指称意义理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莹;美国公共政治演说中的隐喻现象[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梁娜;汉语语境中大学生英语心理词汇探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3 岳娟;用关联理论阐述认知语境对隐喻理解的作用[D];南昌大学;2011年
4 刘洁;《活动变人形》中的隐喻认知探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5 毛奎林;英汉语广告语篇的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宁波大学;2010年
6 汪淳玉;论心理词汇与我国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词汇知识深化问题[D];湖南大学;2001年
7 白丽芳;Lakoff概念隐喻理论评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8 李理;[D];湖南大学;2002年
9 覃胜勇;[D];湖南大学;2002年
10 陈万霞;英语动词曲折形态在中国学习者心理词典中的表征[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建立;;论隐喻含意策略在外显意义规避中的作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文旭,叶狂;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J];外语学刊;2003年03期
3 蓝纯;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年04期
4 周榕!400715重庆北碚;隐喻认知基础的心理现实性——时间的空间隐喻表征的实验证据[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2期
5 文旭;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原则和方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02期
6 周榕;隐喻表征性质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04期
7 廖美珍;;隐喻语篇组织功能研究——标题与正文之间的组织关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年03期
8 刘正光;莱柯夫隐喻理论中的缺陷[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年01期
9 赵俊华;张大均;;词汇的语义表征及其启动效应研究现状与问题[J];心理科学;2006年03期
10 高华;认知主义与联结主义之比较[J];心理学探新;2004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欣;;概念隐喻理论与概念整合理论对比研究[J];枣庄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2 熊妮;;经济新闻语篇中的隐喻及其功能[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年S2期
3 乐s,
本文编号:16143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1614379.html